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1978年12月开始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更加深刻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带来了30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敞开大门。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改革开放的重点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逐步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均衡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面对新阶段的新挑战,有了过去20多年经济实力、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资本的丰富积累,中国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模式,2003年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专栏1.3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胡锦涛在2003年抗击SARS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构想。当年7月,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整地表述了新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2004年4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系统总结。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为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本质关系(专栏1.4)。
专栏1.4 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资料来源: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04年2月29日。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具有深刻的内涵:
以人为本。发展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保障人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强调人的广泛参与和主体地位,发挥人的首创精神;发展成果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发展。发展是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还要求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政治文明。这需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协调发展。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要体现公平正义,强调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且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的基本性问题。(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