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同步
30年来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实现的。经济转轨释放了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不确定性。在这一过程中,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所取代;政府集中管制的价格机制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所取代;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格局为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所取代。总的来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中国的经济活力,为促进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
30年来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发生的。中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过渡,这使得中国面临空前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在这个背景下,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利益关系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弱势群体问题突出等深层次的问题,使中国进入了“利益分化、利益博弈和利益冲突的时代” 。这不仅增加了改革发展的复杂性,也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城镇实行了“大包大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露,无法适应市场化改革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主要的变化是:改革传统福利体制,实行多元付费的机制。但从执行情况看,政府付费比例偏低,个人付费比例逐年增加。例如,在医疗与教育方面的付费结构中,个人承担了主要的支出责任(图1.11和图1.12)。在一段时间内,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使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图1.11 2002年教育经费出资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知多少”,《中国国情国力》,2005(6)。
图1.12 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与个人支出比重示意图(%)
数据来源:1980~2005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2006年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