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地篇
民生大议:12个省3000多人奔赴一线,100多支找水突击队分秒必争,900多台钻井在日夜轰鸣。在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口井”的目标为何如此艰巨?暗河的寻找为何如此艰辛?云南有着怎样的地质结构,让地下水源的寻找成为难题?
王宇(云南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云南省找水突击队技术总指挥):在云南定井位、找水在全国来说是最困难的、最复杂、多样性最多的。北方都是冲积平原,土地结构都是层状的,只要打到它含水层,就没问题肯定有水。云南就不行,它水层全是断离构造。如果面积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地面范围,没有这个断离构造,那么就打不出水来。这个断离构造分布的非常地不均匀,就像人身上的血管,你要抽血的话,你扎到血管里面抽得出来,扎偏了一点你都抽不出来。
倪萍:云水丰润的云南为什么为遭遇这么大的干旱?除了气候原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袁道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水文地质学家):云南大旱的原因首先是降雨问题,天不下雨。然后就是下面水漏掉了,加重了这个问题。
倪萍:您指的是云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加重了干旱的程度吗?(喀斯特原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指可溶性岩石经过水的侵蚀后,发生了溶蚀而形成的地貌形态)
袁道先:对,然后再加上石漠化。森林如果好的话,它可以涵养水分。如果完全变成石头以后土也没有了、 森林也没有了,那就完全不能涵养了。
熊康宁(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南方的石漠化是在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比如说象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后,岩石就裸露出来(虽然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土层较薄、生态较弱,但合理利用仍然能发挥它独特的地貌特色。但是如果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就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人为的石漠化,使原本脆弱的地表岩石裸露,像一片荒漠丧失了地表的涵养能力)
倪萍:人为的破坏主要是哪方面?
熊康宁:这主要我们现在西南地区的人都是中原文化的底蕴,他在饮食上要吃粮食,而喀斯特环境由于它坡大、地形破碎、石头比较多,它先天性的缺陷就是不适合种粮食。这就产生了一个人的需求和土地的生产的矛盾。石漠化后的土地生产力是很低的,很难在生产粮食。
倪萍:这个矛盾你觉得不能解决吗?
熊康宁:希望在土地利用上、在生产方式上、甚至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上都有一些转变。南方地区能不能少种点地,少种点玉米?多种草,发展牛羊这不是蛮好的嘛。
民生大议: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西南大旱、我们通过问天问地篇,知道了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这场西南大旱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独特的地质结构、喀斯特地形和石漠化则加剧了这场大旱形成和蔓延。在下期的倪萍民生大议专栏中,我们将转移视线去问问这场旱灾的另外主角水和人,云南原本丰裕的水资源,为什么在旱灾面前却无能为力?人到底怎样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下期专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