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下物流企业呈现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马太效应”
受原材料、燃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陷入困境,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大型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开发创新型、增值型业务,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市场面临重新“洗牌”。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获悉的情况。
“缓”成为市场主基调
来自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前三季度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尚未改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市场运行突出一个“缓”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市场需求趋缓。前三季度,运输费用为18854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1.2%,是近10年来最低的,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在运输费用比重下降的同时,今年前三季度保管费用增长较快,在物流总费用中所占比重为36.5%,是有物流统计以来最高的。这说明库存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开始显现。
二是物流市场价格涨幅趋缓,波动明显。如中国沿海干散货航运指数已由6月4日最高的2886.9点降至目前的1422.8点,降幅已超过50%。运价的大幅下降,造成市场起伏很大,不利于物流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是物流总体效益增势趋缓。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594亿元,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7.3%,占GDP的6.7%。比2007年的17.6%和6.9%分别回落了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反映出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有所下降。
四是物流业投资增长趋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67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低近1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
面临多重压力
造成物流企业发展趋缓、经营面临困难明显增加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目前燃油成本占运输总成本的比例,公路运输企业已接近40%,水路运输企业也在25%-35%之间。二是综合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三是保管费用上升,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物流企业负担加重。
在物流企业成本加大的同时,公路运价、海运价格则处于前高后低的振荡走势,企业提价空间有限。因而造成物流企业经营压力和困难加大,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陷入困境,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大型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
一份对部分重点物流企业调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36%,增幅高出业务收入3个百分点,同期利润率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超过四成的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企业的业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王国文介绍,受金融海啸的影响,总部设在上海的一家美国物流公司,估计他们的国际物流业务下降了18%,主要是因为出口减少的原因。
此外,外资企业竞争加剧,对我国物流行业和国内物流企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外比较著名的物流商基本都已进入到国内物流市场。外资物流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网络布局,抢占核心城市和高端市场。个别外资快递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的情况下,依靠其雄厚实力,采取逆市大幅降价,低价、亏本销售的方式竞争,造成国内快递企业经营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如何应对挑战?
据宅急送公司北京总部副总裁熊大海介绍,为应对订单量的下滑,宅急送已经停止了扩张计划,重新清理班车、航空线路,股东们也注资缓解资金压力。
王国文表示,金融危机对物流的影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也可能是一个机会。激烈的竞争会迫使生产企业更多地在内部挖潜,这给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空间,也给物流企业全面介入生产企业的供应链提供了市场机会。
中国物流企业中95%为中小型企业,利润低、收入不稳定,使其在投资方面重硬件、轻软件。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副司长王秉科日前表示,加速中国企业物流市场信息化进程,构筑网络物流与物流网络平台,实现物流现代化,加快物流效益提升已势在必行。
王国文同时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对物流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在企业如何拓展国内物流市场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安排。主要是要鼓励生产企业采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技术,鼓励利用供应链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业的合作,为物流产业创造更多的需求空间,也同时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物流业未来的走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即使经济增长会出现一些回落,但国民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社会经济对现代物流业需求的增长趋势不会逆转。预计全年我国物流业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但增长速度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阮修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