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0月22日电(记者杨一苗)青海省的民俗手工艺品、内蒙古的草原歌舞、西藏的民族服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为西部贫困地区带来商机。
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结束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来自中国西部地区以及天津、广东、海南等15个省区市的代表团参会,1300多家企业参展。集中签订文化产业项目43个,大会合同总额超过80亿元。
唐卡被称为藏族的“文化名片”,是在锦缎镶边的布轴上绘画或丝绣,内容多为宗教、藏族风土人情等。来自中国西部地区青海省的李联霞制作的掐丝唐卡,用金属丝代替画笔勾勒作品的轮廓,因为融会了唐卡、热贡艺术和掐丝工艺画的特点而为称为“新兴唐卡”。
李联霞说:“绘制一幅掐丝唐卡至少要一个多月,大型作品需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由于全部为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独一无二”的掐丝唐卡艺术品也为李联霞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一幅高度约60厘米的小型唐卡作品,价格在5000元以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李联霞成立了自己的掐丝唐卡艺术工作室,并有十多名员工和自己一起工作。
掐丝唐卡作品的购买者,不仅来自国内,还有许多美国、英国的艺术收藏者。这位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31岁妇女每年因此可获得十几万元的收入。
来自陕西省华阴市的老腔艺人们也没有想到,祖祖辈辈传承了2000多年了家族小戏,竟然能让自己走出家门,获得比种地务农高得多的回报。
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时期,原是陕西华山地区粮仓守军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形式,被当地农民模仿和继承下来,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最后成为当地张姓家族作为皮影戏的幕后伴唱的一种家传戏,由于历史久远、唱腔独特而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老腔由于传唱的人越来越少,在几年前几乎消失。但华阴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种民间艺术,经过不断提炼加工,并组成老腔艺术团赴各地演出,老腔也被中国政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华阴老腔艺术团受到中国许多地方的演出邀请。以前从没有出过远门的老腔艺人张喜民,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说:“我每年外出表演可以收入好几万元,国家还会发给我一些补助用于教授年轻人学习老腔,这在以前是想都没有想过的。”
像陕西省的老腔一样,广西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印象·刘三姐》、宁夏展现大漠风情的镇北堡影视基地、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表演,都已经成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品牌。
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说:“西部各省区市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民族文化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西部地区获得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演出、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动漫会展等文化产业链条发展趋于成熟的形态不同,西部地区还在不断寻求将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新动力。
四川省文化产业厅厅长郑晓幸说:“中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因为缺少资金供应、缺少懂得市场运作的人才而难以实现‘大文化产业’,要改变这种‘富饶中的贫困’,就需要在政府扶持、企业广泛参与下,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创意产业,这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