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第一个交易日,沪市未发生一笔大宗交易,深市也仅一例。是无人接货,还是因市场环境转好“大小非”持有者惜售呢?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大小非”持有者要价较高或为主因。
大小非待价而沽
2008年12月,在沪市发生的大宗交易高达403笔,刷新单月大宗交易笔数和金额纪录,其中12月24日发生52笔,创下单日大宗交易笔数纪录。但新年后大宗交易骤然沉寂,1月份,发生在沪市的大宗交易总共只有50笔,发生在深市的还不到30笔。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两市仅德润电子一笔交易,涉及金额960万元。此情景也曾在1月15日出现过,当日沪市没有一笔大宗交易成交。此外,在上交所的大宗交易申报信息表中,也有数个交易日未看到新的申报信息。
大宗交易市场为何出现间歇性“断流”呢?中国证券报记者带着这一疑问采访了曾多次参与大宗交易的业内人士杨永兴——深圳一位私募人士。据他介绍,去年12月29日,他独自在大宗交易平台吃进了3笔中信证券,第二天兑现获利匪浅。他表示,大宗交易是一个难得的套利平台,近期一直在寻找新的交易标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品种。他说:“以前因为市场环境不太好,大小非容易买到,但现在市场火起来了,大小非持有者也开始漫天要价,虽然中间有交易商积极促成,但仍然谈不拢。”他还表示,2月底,招商银行“大小非”将大批量解禁,近期很多同行都在积极寻找其限售股,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折扣就会接过来,但收获仍然不多,很少有人愿意出售。
机会还是威胁
自2008年以来,“大小非”一直正面冲击着二级市场,很多投资者对其产生了心理恐惧。不过,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A股都是在低位徘徊,“大小非”的减持欲望已然大大降低,但去年年底大盘反弹之后,减持比例骤然提高。那么,经过1月份的沉寂之后,当大盘反弹到一定高度,“大小非”是否又会加速出逃呢?
广州证券策略研究员张广文表示,现阶段“大小非”减持概率不大,因为目前国内信贷规模已大幅增长,“大小非”的持有者并不等“钱”用,而市场仍处于低位,在此时段抛售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目前金融资本的收益要高于产业资本,如果选择减持,兑现之后的资金出路并不多。当全流通到来之后,股权将是最昂贵的资产,此时减持并不符合大股东利益最优化原则。不过,他也指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区别对待,民营企业的大非减持并不受窗口指导的影响。
招商证券高级策略研究员杜长江则认为,去年“大小非”的减持比例占全年解禁比例的20%,这意味着还存在相当规模的存量“大小非”,虽然今年的信贷规模已经扩大,但是否意味着“大小非”不会再减持,还有待相关数据来佐证。据他测算,今年平均每月的减持规模仍可能达到400亿元。(记者贺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