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在深圳开幕,与会经济学家达成共识:
恰恰就是1年前的今天,同样在深圳五洲宾馆华夏厅里,在第6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还在憧憬着“牛市下半场”,“快牛变慢牛”的美好愿景,对年内推出创业板信心满满。然而1年后的今天,反思成为第7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贯彻始终的主题:对过去1年股市崩盘式暴跌的反思,对过去1年调控方针反复多变的反思,对创业板推出贻误大好时机的反思……
种种反思之后,更加重要的是能否提出更加切实的建议。与往届论坛学者们围绕着泡沫、时机、调控等等话题争吵不休不同,本届论坛上学者们的意见空前一致:要振兴中国经济首先必须启动资本市场,挽救暴跌之后的股市信心。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表态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借鉴1997年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成立专门的调节基金,择机收购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并在收购之后3年内不转让。一场救市的风暴正在股市中酝酿,A股的平准基金正在成为现实。
股市跌七成冻结融资功能
最近1年来股市跌幅逾七成,众多股票跌幅甚至高达九成。伴随着股市持续1年的大跌,去年一度风生水起的新股发行以及上市公司增发等融资活动在最近几乎绝迹,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的2个多月内,沪深两市已无新股首发,新股发行暂时进入真空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昨天在论坛上表示,截至今年10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2.3万亿元。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则反思,这其中有超过1/3的融资是在2007年1年之内完成的,“可是去年1年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是泡沫,硬把它给打下去了,令人痛心啊!”
受伤的不仅仅是主板市场。由于今年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也连续暴跌,不少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而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种种迹象已经显示,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的融资功能已经或正在丧失。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明确指出,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融资已处在冻结或半冻结状态。
财政扩张中小企业难受惠
谈到国务院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振兴计划,与会的专家学者大都出言谨慎。不过中登公司董事长陈耀先就公开表示,扩张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并不能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反而随着投资拉动,能源、原材料、电力,包括货币都会紧张起来,有可能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防止发生国家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政府的订货不应当排斥中小企业,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不应与民营企业抢订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出路首先仍然在资本市场。为此他呼吁,应当择机推出创业板,支持中小企业上市。
这一呼吁也得到了证监会官员的积极回应。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表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扩大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路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经济复苏股市首先要企稳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美国经济至少还将继续衰退1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比美国好很多,未来的宏观政策制定一定要以我为主,不能再受制于美国。参加本次论坛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经济的复苏首先就需要股市的企稳,我们不能要求明年股市的反弹有多高,但至少不能再出现今年这样的金融恐慌了。
刘纪鹏在会上指出,明年股市的最大压力来自“大小非”与“大小限”,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对该问题解决,股市就无法摆脱目前的低迷局面。
关于市场期盼已久的平准基金入市问题,以厉以宁、刘纪鹏为代表的国内一线经济学者旗帜鲜明地表示赞同。厉以宁甚至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借鉴1997年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成立专门的调节基金,择机收购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并且在收购之后3年内不转让。
李大霄表示,在当前金融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如此巨大的呼声下,平准基金在未来推出的可能性很大,而事实上此前汇金增持三大行以及中石油(11.18,0.04,0.36%,吧)为代表的国企大股东的增持回购,已经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表示未来随着增持行为的逐渐增多,挽救中国股市并非难事。
经济学家呼吁救市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府应该考虑,必须从几万亿元的投资当中拿一部分出来,直接作为政府投资注入到那些效益好的企业中去。
叶燕斐(银监会统计部副巡视员):8月份,央行取消对信贷规模的控制,银监会则要求新增的规模倾斜到小企业上去,这是银监会引导的方向。
黄明(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在国内,要从法律体制或者法律的合同保护方面创新,鼓励私募股权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融资。
周正庆(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常委、副主任委员):要制定出鼓励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的新的规定、新的考核标准、新的奖励办法,真正调动起大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屠光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政府需要努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好桥,并建立“交通规则”。
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尽快出台平准基金,同时对“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从制度上进行解决。(李鹤鸣 陈永华 凌慧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