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蔓延之际,中国政府曾公布了四万亿投资计划,这一有别于其它经济体的刺激经济计划,因其力度之大,一经推出即为全世界瞩目。中国中央政府为何不效仿美国救市向银行等金融业注资?为何不直接向民众发放“消费券”直接提振消费?综合此间分析评论,此中料有三大原因。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中美救市方式不同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虚拟经济在美国经济中占的份量很重,金融业对于美国能够在近些年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可是,随着各种金融资产的泡沫越来越大,次贷危机终于导致美国经济受到金融风暴的困扰,举步维艰。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7000亿美元资金之所以要注入金融市场,完全是对症下药之举。
与此同时,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所占份量则要更重一些,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主要板块中也相对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最主要还是要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随着西方经济的疲软,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也在恶化。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出口贸易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已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拉动内需意义重大。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刺激方案的4万亿元人民币资金之所以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应当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对症下药之举。
对中国来说,投资拉动大于消费拉动
相对来讲,鼓励消费对中国人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消费观念和美国人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制约了中国的普通人的一般消费,而子女教育和住房消费可能是唯一能够刺激居民消费的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的热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比政府直接投资拉动难的多,在目前世界经济快速下滑的大环境下,选择投资拉动要比消费拉动速度更快,更有效。
中国基础设施方面仍有大量地方需投入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尤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水利、交通、公共设施、教育等,都相对落后较多。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越来越大,另外,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些都需要通过投资来改善。在社会公平方面,社保、医疗、失业的各种保障都不到位,需大量资金参与理顺各种制度,提高社会运行效率。这些都需要政府投资。
综上,“中国式救市”略重投资而非消费,大体可窥一二。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未忽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据最新报道,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26日表示,未来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和消费环境,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如此可见,中国经济投资、消费两驾马车料将同步启动,对明年中国经济料成双重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