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要点
基于以上分析,李善同建议,制定和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要把握好三种大关系。
一是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李善同认为,从现在开始必须高度重视地区差距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并采取必要措施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
李善同特别提醒,地区差距的形成虽然与区域政策的倾向性有关,但最主要的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缩小地区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事实上,在一个区域和人口大国,地区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而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向欠发达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李善同建议,这种投入规模必须适当,力度必须适宜。她说,适当的投入有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需求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发达地区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央政府协调地区发展能力的提高。过度的投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收到缩小地区差距之效,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发达地区竞争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到中央政府协调地区发展的能力。
李善同建议,“十一五”时期的区域政策既要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又要考虑发达地区的发展;既要鼓励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又不要损害发达地区的竞争力。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有可能继续扩大。中央政府在此期间应该做的是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使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最终使不同地区的居民能够逐渐地享受到相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二是处理好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与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要遵循利益导向。李善同强调说,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不考虑要素的回报要求,运用行政手段,强迫要素按人们的主观意志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在空间上流动。
三是处理好支持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参与不同层次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关系。李善同认为,区域合作在范围上的不断扩大和内容上的不断深化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扩大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
李善同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都在展开着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区域合作。现在,我国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家要在政策和舆论层面上鼓励地区之间开展合作。 本报记者 高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