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同: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1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至今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发展预测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际投入产出学会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理事,中国预测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模型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过多篇文章与论著。曾承担过UNDP、ADB、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项目,以及国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及部委级重点项目,其中“2000年中国的总体定量分析”获198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一等奖,“2000年中国的研究”获1988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综合研究”获1996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获1997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北京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获199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 获1999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获2001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
据研究判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9大特点或趋势: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地区城市间的竞争。第三,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第四,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将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扩张,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第五,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中西部地区难以很快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第六,随着“十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第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第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