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当家作主是小康的前提
记者:也就是说,不管小康还是大同,没有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基本前提,都难以实现,只能是美好的幻想。这是不是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与前人的本质区别所在?
张磊: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开拓了历史的新纪元,打开了通向繁荣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恰恰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首先把人们熟悉的小康的词语或概念引入当代生活,赋予它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与计量性指标。
记者:我们现在进行的小康建设是怎么提出来的?其新意表现在哪里?
新时代的小康被赋予崭新内涵
张磊:邓小平在1979年初次提出了建设小康这个概念,1984年后又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这里所谓的小康,意味着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达到800美元”。邓小平制定了实行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1980~1990年实现从贫困到温饱,1990~2000年实现从温饱到小康,2000~2050年实现小康到基本现代化。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始使用小康一词。1990年举行的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作了界定,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水平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富裕小康的口号。2000年是20世纪的终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已经实现。党的十五大对第三步作了阶段化部署———2010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翻一番;2020年要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再翻一番;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更为全面精辟地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即是“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记者:看得出,现在的小康建设,既有明确的目标,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步骤,而且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这都与古人的小康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张磊:是这样的。十分清楚,党的第二、三代领导核心不仅引入和赋予了小康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具有了生命力,同时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展了小康。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演进过程,意味着小康从比较单纯的经济方面扩及政治、文化方面,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更完满、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小康,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现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嘉宾档案
张磊1933年生于天津。1950~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研究专业为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先后担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负责人、副院长、院长,曾兼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现任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广东省社科联顾问、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学术著作有:《孙中山思想研究》、《孙中山论》、《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评传》、《跨世纪的沉思》;参与编辑或主编的文集有《孙中山全集》、《孙中山文粹》、《朱执信集》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此外,参加电影文学剧本《伤逝》的改编和《孙中山》的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