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重庆市召开电视电话会,对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部署,确定了“两步走”目标和四大重点改革领域。市委书记汪洋在会上说,重庆的改革,要借鉴国内外一切成功经验,结合“上情”与“下情”,走一条自己的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月上旬,本报特派记者前往全国城乡统筹做得最好的江苏省,从苏南到苏北,探寻该省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创新思路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期为我市各级部门决策发展提供一份参考,同时希望让普通市民了解统筹城乡的内涵。今起,本报将连续三天刊发这组报道。
7月8日,江苏特大暴雨。
南京街头积水成河,淹没小车无数。要不是看见那段古城墙,这个十朝古都似乎跟现在的重庆城没太大差别。
江苏曾面临与重庆一样的难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却日益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乡差距扩大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缺陷。
36条推进城乡统筹
怎样破解这一难题呢?该省曾出台文件,从9个方面共36条对推进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建设新农村作了具体要求。“36条”指出,统筹城乡,就是城乡资源可以共享,靠近城市的农村可以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文化设施等。不一定非要在农村新建所有的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可以节约很多资源。
该省根据苏南、苏北的不同情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此,该省首先要求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因地、因时、因“水”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质量和效益。
第二,推动农产品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多层次、多方面、多环节增值增效。
第三,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把农业项目作为江苏省招商引资的重点,改进招商方式。
农民住公寓开小车
“36条”实施一两年后,苏南乡村的公路两旁,一幢幢现代化的农民公寓大楼拔地而起。走进农民社区,走进农民家里,记者深深地感到,苏南许多地方在收入分配、居住条件和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差异越来越小。
在江阴市新桥花园,记者走进32幢201室陶显传家。150平方米的大套间,门边挂着可视电话,家里有热水器、煤气灶等用品。现在老陶每月收入300元,老伴每月有120元补贴。儿子在信用社开车,工资每月一千多元。原来的几亩地,村里统一租给外地人种,去年按人口每人补贴300元……
农民腰包鼓了,用于改善生活的票子自然就花得多了:以前最高的花费是几千元的家电,现在花几十万买房子小车。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人均8621元,农民生活消费性支出3567元,全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25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对于农民关注的可持续增收、看病、养老和环境等问题,江苏推进了农民创业保障、社会保障和生态保障“三大保障”建设,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撑。针对农民创业体制障碍大、就业技能低、增收致富难等问题,无锡市等地率先大力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还取消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健全创业政策,重点落实保障农民创业的六大优惠政策。
全面小康七成达标
什么是全面小康?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标体系,定出了四大类18项25条具体量化指标(如图)。
截至2006年底,江苏省全面小康四大类25个指标中,已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18个指标,于2006年底达到了目标值,整体达标率为72%。全省3个省辖市和9个县级市(区)实现全面小康。
特派记者 魏云坤/文 任洁/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