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的成效
1.生态效益。通过10年持续建设,目前工程建设区内造林保存面积达15503.4万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较2000年净增长近1个百分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陕、甘、宁、蒙四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沙化程度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阶段。陕西省榆林沙区林草植被达到374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2.08万公顷,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比重由29.9%下降到15.9%,实现了“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转变。黄土高原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昕水河流域通过营造防护林14.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0.9万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1.35万公顷。
2.经济效益。三北工程坚持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发展道路,10年来在西部6省区建成了以黄土高原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和新疆特色林果基础、宁夏枸杞基地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渭河、汾河、泾河流域苹果面积达150万公顷,年产量1200万吨,年产值180亿元,果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1500元。黄河沿岸建成的40多万公顷红枣基地,年产干鲜果品33万吨,产值近10亿元,果区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600多元。新疆经济林总面积86.7万公顷,年产果品450多万吨,产值114亿元,基本形成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东疆、北疆三大各具特色的林果生产基地。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3.4万公顷,2005年总产量达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0%。林果业收入已成为西部省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和实现途径,有力支撑着农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
3.社会效益。在长期同风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了王有德、牛玉琴、石光银、白春兰、张应龙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三北精神的缩影和代表。三北工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专门为三北工程建设开辟了专栏,成为我国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和窗口。
三北工程的经验: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统筹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实行兴林与富民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坚持按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推进工程科学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统一规划、协同共建、各负其责;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草结合;推行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逐步推进、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以水定林、林随水走、立体种植、复合经营的技术路线。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区域生态协调治理。抓点带面,优先把资金和人力集中在国家发展战略区、经济发展活跃区、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区,以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今后,三北工程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加快发展,到2020年,西部省区完成造育林753万公顷,努力使森林覆盖率净增长2个百分点,较上一个10年翻一番,建成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使西部省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承载力和人口环境容量明显增强。(中国发展门户网 魏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