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改善了生态环境。一是推进了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同期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5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吴起县从1999年至今,完成退耕还林237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5%。在最新的遥感影像图上,一片浓绿色清晰地凸显了吴起县的地貌轮廓。二是减少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涵养了水源,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工程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据四川省定位监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3.2亿吨,涵养水源288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0.36亿吨、氮磷钾损失量0.21亿吨,境内长江一级支流的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年均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34.5亿元。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功不可没。三是减轻了风沙危害。北方地区在退耕还林中,选择生态地位重要的风沙源头和沙漠边缘地带,采用根系发达、耐风蚀、干旱、沙压等防风固沙能力强的树种,林下配置一定的灌草植被,营造防风固沙林,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增加了野生动植物资源。退耕还林保护和改善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工程区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一些多年不见的飞禽走兽重新出现,生物链得到修复。
(二)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一是政策补助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农户户均补助目前已达5000多元,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10%,西部省区的比例更高一些,有401个县高于20%。二是后续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竹林以及林下种植、养殖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新疆若羌县农牧民因退耕种枣,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7612元,其中红枣收入占75%。三是生态改善保障了粮食生产。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很多地方实现了减地不减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5个退耕还林省区市粮食产量2006年比1998年增产57.7亿公斤。四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后,工程区生产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畜牧业生产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圈养转变。陕西延安、贵州毕节、甘肃定西、宁夏固原等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三)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退耕还林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懂市场经济、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据四川省对丘陵地区的调查,大约每退3亩坡地可转移1个劳动力。2006年,四川省退耕农户中有400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217亿元,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二是密切了干群关系。退耕还林政策和补助标准公开透明,并及时兑现。工程区各级领导及林业干部职工深入工程第一线开展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提高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促进了工程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