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不调整:未来依然堪忧
尽管数据呈现出的外贸基本面不错,但主管广州外贸外资工作的肖振宇依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外经贸形势和数据有转好的趋势,但我们还远不能说基础已经稳固了。”
“世界经济打个喷嚏,珠三角就容易感冒。”对这句业内俗语,向晓梅说,要改变这种状况,传统的外贸企业就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进行产业升级。
以东莞为例,向晓梅分析说,随着外部形势的好转,东莞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有些企业订单回升快,主要是因为订单转移到生存下来的企业。不过,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进行艰苦的结构调整,否则未来依然堪忧。”
东莞外贸局副局长蔡康似乎有他的“苦衷”:“东莞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企业手里。”
事实上,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出口企业经营者有自己的顾虑。有服装企业家向记者表示,像创自主品牌,就必须大资金投入。“风险不说,资金来源也是问题,这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据蔡康介绍,在政府持续不断的推动和引导下,今天东莞的出口企业大多数已经不是传统OEM模式,即典型的来料加工,收取低廉的加工费,如今占据主流的是ODM模式,即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的制造企业,有些企业已经尝试向OBM(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业)模式转变。(记者:郭鑫、韩洁、车晓蕙、王攀、王敏、刘敏)
危机中的别样绚烂——义乌小商品市场见闻
新华社杭州11月4日电题(记者何宗渝、刘敏、冯源)距离新年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新年节日饰品销售已经提前上演了火热行情。9月份圣诞饰品出口订单高峰已经过去,国内采购商又纷至沓来。
这座3公里多长、400多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小商品市场汇集了170多万种商品,四个营业区和在建的第五营业区串联成一条藏卧于城市之间的“S”形巨龙。
在人气颇高的“磊人圣诞”商铺,50多平方米的铺面堆满了色彩艳丽、品种繁多的圣诞小玩意儿,连屋顶上都密密匝匝悬挂着各种色彩和型号的圣诞彩灯、彩球和圣诞钟。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店面负责人杨米平正在跟五六名客商热烈地商谈着生意。不大的桌子被客人们围了一圈,桌上放着多份单据。杨米平“左右兼顾”,一会儿给这个介绍新产品,一会儿给那个看样品,同时还忙着开单子。
杨米平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基本没有盈利,而往年的利润有两三成。今年以来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利润也开始逐渐增加。
一位来自西安的客户正在反复对比着几种造型可爱的“蜜蜂”和“蝴蝶”挂饰。“这两个系列产品是我们7月份刚研发的。这些产品看起来更加立体,有童话般的感觉,气氛更加浓厚一些。”杨米平介绍说。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成说,为了应对这次危机,今年90%的商户都有新品上市,而往常只有40%。商户们从坐等客户上门转为四处拓展市场,国内市场比重也从以往的35%上升到现在42%。
“两周前我刚来过义乌,这次已经是我今年第五次到这个小商品城来了。”在澳大利亚汇基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常晓镭眼里,这里不仅是客商理想的采购平台,更为众多中外小商品贸易企业提供了挣脱金融危机“镣铐”的“金钥匙”。
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的零售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品销量少了,价格更低了,采购商的利润也更薄了。“现在我们必须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货物,所以只能直接到货源地找厂商。每次买的单品数量少了,来的次数也更多了。”他说。
义乌市场作为中国小商品贸易的“前沿阵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前三季度341亿元的成交额、同比11.6%的增幅足以说明义乌市场的蓬勃生机。
“除了中国,我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的市场有如此活力。”毛里塔尼亚商人穆哈这样评价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这里,像穆哈这样常住的外国客商大约有1.3万人,外国企业设立的办事处和联络处就有2500多个。
在10月底的第十五届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上,不但成交额以11.4%的增幅再创新高,外商租用的展位数量也增长了5倍。
记者跟随常晓镭和他的两位澳大利亚同事在商贸城一区边走边聊,他们不时用英语相互交谈。“最近几年这里的商品档次明显提高了,产品的针对性也更强了。有的店面只销售适合中东地区的商品,有的店面只卖西方节日所需要的礼物,零售的店面也更多了。”
在经历今年2月份低谷后,随着商户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经营情况从3月份逐渐好转。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信息系统监测,9月份景气指数达到1065.74点,环比上涨12.65点,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呈上扬态势。
义乌是一座由货郎“挑”出来的城市,也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求真务实和敢于创新的义乌人,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他们已经开始谋划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如今,利用小商品市场的人气发展旅游业和新型会展业,依托现有的物流业基础为“物联网”的发展做准备,义乌人的眼光已经瞄向了长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