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热了——国内市场带来动力
在上海港外高桥二期码头的泊位上,八座桥吊正在把一箱箱集装箱吊装上中国远洋集团的货轮。3日下午,搭载几千箱货物的这艘巨轮驶离码头,远渡重洋赶赴南美……
“我们外贸货物吞吐量前三季度降幅趋缓,而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了接近10%。过去我们百分之七八十靠外贸拉动,现在要在稳定外贸货运的同时,更多关注国内市场。”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戌源在集团总部27楼办公室里告诉记者。窗外黄浦江东流,东方明珠耸立,环球金融中心刷新了这座城市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出口下滑两成,而靠着扩大内需的政策发力,中国经济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增速明显回升,前三季度7.7%的增速已经使全年“保八”无悬念。
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无疑发挥着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记者调研发现,虽然天气逐渐转冷,但大工程、大项目的施工热度丝毫不减。
10月30日晚,甘肃兰州城大幅降温,但在兰州东郊的兰渝铁路建设工地仍然灯火通明,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架梁。这条铁路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25亿元。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工作人员张兰忠说,自施工以来他们就加班加点,没有一天休息。
一揽子计划并非局限于扩大投资。医改、保障性住房建设、毕业生见习计划、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一系列改善民生举措,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最终需求。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朱湘君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在刺激政策的催化下,已跃上新台阶,特别是轿车市场已转为“全面增长”。国产汽车需求在2010年仍将保持10%以上增长。
义乌小商品市场里人流攒动,外商络绎不绝。浙江省义乌市副市长季金甫微笑着说:“投资拉动消费,带来商品需求,配套、材料都上来了,就业、人流、物流都上来了,我们的生产、销售、服务也都上来了。”
内需发力,拉动各地经济昂首上行。东部沿海地区受严重冲击的沿海省份恢复态势明显:浙江经济增速从今年一季度的3.4%回升到前三季度的7.7%,上海从3.1%回升至7.1%……而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甚至超过了两位数。全国工业39个大类中,前三季度所有行业都恢复了增长。
调结构活了——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
湖北黄石市新兴管业公司车间里,生产紧张忙碌,公司全年销售有望达到20亿元。这个去年7月份挂牌没多久就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公司,如今生产大发展、利润滚滚来。
公司挂牌之初,摆在总经理梅开新面前的残酷事实是连月亏损。董事长电话里“怎么一来就亏损”的话,让他倍感压力。停产?还是继续生产?这个抉择一度苦苦折磨着他。经过仔细观察,梅开新找到了“控制成本、加强技改”的企业挖潜方向,毅然选择了继续生产:投入1.4亿元搞技改,成本降低1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公司实现了止亏为盈。
面对危机,政府出手提振信心固然重要,但企业自身调整和努力,才是走出危机动力源泉。调研小分队在各地了解到,一年来,许多企业在危机中认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开动脑筋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拓展销售渠道。
“生意难做,人就思变。怎么变?外部环境改变不了,就改变企业自身的产品和营销。真正依靠市场主体的努力,渡过这场危机。”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成这样解释义乌小商品市场依旧红火的“秘诀”。
在全国最大的齿轮零件生产企业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齿轮车间,一人多高、价值1100多万元的德国磨齿机独立一角。只见之前粗加工出来的齿轮与切削砂轮同时高速旋转,在喷射出的切削油润滑下,两三分钟安静平稳的磨削,就能使齿轮的精度上升两个等级,附加值增加20%。
“刺激政策替代不了企业内生的发展动力,危机中的生存压力会逼迫企业想办法。要想做百年企业,就必须把发展重点转向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
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正努力化压力为动力进行转型。在普碳钢销售普遍面临压力的局面下,宝钢把受国家电网大投资支撑的电工钢(钢材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品种之一)作为未来最大利润增长点之一,今年计划生产电工钢8万吨到9万吨。
在一揽子计划中,国家已先后出台了11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钢铁、纺织产业,到物流、文化产业,力促结构调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