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记者朱剑红解读人: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
1个明确目标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
这位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的这个目标完全可能完成。但要说明的是,受我国气候、水土资源、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未来12年在完成粮食增产总量目标的同时,仍然存在粮食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其中小麦和稻谷将产大于需,玉米和大豆产需仍有缺口。为缓解粮食品种结构矛盾,《规划》也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之所以要制定《规划》,主要是因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粮食和食物安全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变化影响,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三是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四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将长期存在,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加强,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任务艰巨。
6个增产途径
改善灌溉,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等
针对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规划》着眼于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从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增产的主要途径(见上图)。
根据我国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为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它地区四类地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从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出的68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功能定位是提高商品粮调出能力;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是从11个非粮食主产省(区)选出的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功能定位是提高区域自给能力;后备区是吉林等省区的部分适宜地区,功能定位是加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规划》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