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产业政策依然存在不足
(1)目前的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和具体。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所制定的西部地区产业政策比较笼统和片面,缺乏一个完整的战略性的产业政策体系,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程度依然较低。尽管西部地区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农业发展的基础却十分薄弱。二是采掘、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加工层次低。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条件差,形不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难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四是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五是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低档产品过剩积压,高新技术产品短缺。六是支柱产业的作用与地位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依然较低。目前,虽然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但在全国的地位逐渐降低。2001~2007年,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由1006.34亿元增加到2684.72亿元,占全国比重由8.2%降低到5.3%。
七、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建议
1.继续完善西部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因此中央政府应该继续完善针对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使其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①转换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改变其“惜贷”行为。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使其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引导其建立高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②加快西部地区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使货币的扩张与市场的发展相适应。”江其务:《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与金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一是增加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尽快推动电子网络的发展,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性企业等纳入货币市场的交易范围;二是加快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并促进各个子市场之间的融合。要加大可流通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增加可供贴现和再贴现的商业票据,以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受阻的现象,提高其货币政策效率。③加快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完善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有关规章和制度,以及服务种类和质量,刺激民间资本的进入,加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④改变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单一的现状。目前,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西部的公共设施,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公共投资由于不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难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也要让财政资金逐渐进入生产领域,形成多样化的投入结构。
2.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①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继续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西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保护,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②优化外商投资的结构。制定不同行业的、多样化的优惠政策,继续吸引和加大外资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份额。③优化西部地区出口产品的结构。现在的出口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附加价值低的产品为主,导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显著。因此,要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所占的比重,实现以国际市场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3.继续实施以科技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政策
①加大对科技投入经费的监管力度。及时监督、跟踪和审核科技投入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专款专用,提高科技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率。②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建立“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的科技研发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同时实现自身利益和科技研发人员利益最大化的激励机制,让科技研发人员以一定的比例参与剩余分配。③继续推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科技创新的实质是新价值的创造,而市场价值是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其市场价值,并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一是明晰产权,加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完善市场制度,为科技创新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强企业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④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科研技术及成果的交流,实现以东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4.加大西部实现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其含义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中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教育政策。随着工资改革,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使其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投身于西部开发;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到西部地区学校就业的其他地区居民保留原籍户口;提高西部地区教师的绩效工资的比重,并将其进行多层次的分级,如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层次越高,业绩工资也越高,相对应的岗位职责和业绩要求也更高。这样,可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
5.完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改革
①抓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能源、矿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走市场配置资源的新路子。由国家投资或需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只要西部地区基本具备条件、有市场、有竞争力,应当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强高校、科研单位与农业机构的合作,以及农业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以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产出。③重视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民间资本、企业闲置资金等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摘自《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