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业政策效应评价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地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地位虽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而言基本持平。2000~2007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1.16%降低为15.9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处于波动之中,2000~2001年,由42.7%下降到40.72%,2001~2004年,上升到44.34%,之后,又有所下降,但到2007年底,这一比重上升到46.32%;第三产业也处于波动状态,2000年仅为36.14%,2005年达到最高,为39.52%,但是,2005年以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见图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增长势头良好,经济效益提高。
二是航天、能源和发电设备等部分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提高,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业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
三是发展后劲增强,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电等一批优势资源开发基地。
四是东西互动已成为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区域合作发展势头良好,西安“西洽会”、成都“西博会”、重庆“高交会”等取得积极成效。东部地区累计已有3万多家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形成了一批对当地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
五是科技创新加快了西部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步伐。2001年,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为1006.3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8.2%,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27.39亿美元,占全国的2.48%,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02亿美元,占全国份额不足0.01%。2007年,西部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为2684.72亿元,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80.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8.6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3%、1.26%和0.83%。高新技术的提高,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改变了西部地区出口产品结构,加大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量。
六、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的总体评价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都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积极贡献,其中,科技政策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最大。但是,这些政策又存在一定的缺陷。
1.金融中介与财政转移支付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依然有限
西部地区单一的融资渠道导致融资总量较小。西部地区融资渠道非常有限,直接融资渠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发展还很落后。融资渠道的有限使西部地区融资总量较小,信贷业务多半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末,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535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5.396%,人均存款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5%。2007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3827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6.75%;信贷业务主要集中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极其有限的融资总量使金融中介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力度。财政政策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为了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和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完全相同,根本没有考虑东、西部地区的异质性。由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较落后、政府效率较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其政策效应并不显著。②转移支付并没有真正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以税收返还方式为主。而这种方式的分配办法是以1993年为基数,其结果是导致税收基数大的东部地区获得的税收返还多,税收基数小的西部地区获得的税收返还较少,减弱了转移支付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③转移支付政策内容的不明确。该政策只是规定了支持哪些行业的发展,但没有详细说明对各个行业的具体支持力度,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临时性。由于财政政策具有这些不足,导致其政策效应不明显。
2.对外开放政策未能获得预期效果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额逐年增长。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环境较差,其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9.41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22%;而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高达535.5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8.26%。同时,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结构仍然不合理。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结构逐渐优化,但外商投资依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且没有进入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这种现象导致外商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西部大开发以来,进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逐渐增强。但是,由于西部地区企业的生产依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其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低,致使其对出口企业的利润增长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很小。
3.科技成果较少,且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西部大开发期间,西部地区的科技成果逐年递增,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较,其成果依然偏少。2007年,西部地区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28611项和3177项,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10.08%和11.27%;而东部地区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171571项和18255项,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60.48%和64.78%。同时,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较低。2007年,西部地区的市场合同成交额仅为161.8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63%;东部地区的市场合同成交额为1655.01亿元,占全国的78.08%。其原因有:西部地区的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市场制度不健全,不能保护交易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我国各区域之间,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科技交流较少。科技产出较少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我国西部大开发科技政策的效应较低。
4.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紧缺降低了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财政给西部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改变西部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加之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难以给予该区域教育资金支持。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尤其是教育,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工资调节机制不完善、自然条件较差等原因,导致西部地区吸引高级教师和人才的能力较差。西部大开发期间,西部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其工资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工资由基本工资和课时费两部分构成,不同职称之间的工资差异很小。这种不合理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不仅不利于西部地区吸引高级教师,而且对西部地区的教师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的教师工作积极性较差、不求进取、缺乏责任心。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紧缺严重影响着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制约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