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36.96%,比2001年的28.73%上升了8.2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但从相对量来看,两者有所接近;2001年,城市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内蒙古,到2007年,则加上了重庆市(见图5)。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1~2007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534.8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407万人,分别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82%和26.43%。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包括加大农村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农业税,加大各种补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
3.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在十年内翻了两番多。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从1998年的946.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096.09亿元,其中,内蒙古与重庆增长最快,2008年两地分别比1998年净增加7.38倍和7.12倍(见表3);而且财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增长出现螺旋上升之势,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比2006年增长了33.6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8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4%,比1998年的6.46%上升了2.0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润增长迅速。2007年西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31.69亿元,比1998年的39.49亿元多4192.2亿元,增长了106.1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68.10%。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微观基础;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大幅增强,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成就之一,表明了西部经济自生能力的提高。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西部经济发展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加上地广人稀的客观环境,企业能耗和排放量相对较大,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但随着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实施,西部地区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进行调整,节能减排在难度较大、困难较多的形势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幅减少,2003~2007年,未达标废水排放量五年净减少30287.5786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由41.41%下降为31.4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五年净减少4298495.8吨。从排放的效能上看,每亿元产值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明显,其速度快于全国,2003~2007年,每亿元产值未达标废水排放量由4.14万吨下降到1.35万吨,年均下降32.26%,比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多下降10.35%;每亿元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479.6吨下降到140.2吨,年均下降36%,比全国平均水平多下降2.14%;废气排放量则由1.95亿标立方米/亿元提高到2.18亿标立方米/亿元。在总排放量下降的同时,“三废”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2003~2007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分别为891828.0万元、1079721.7万元、1687407.6万元、1907907.6万元、2450305.9万元,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之势(见图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