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金融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政府作用竞争力十年发展报告》
——《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十年发展总报告》
西部经济十年发展报告及2009年经济形势预测(下)
课题组课题组组长:何炼成教授;课题组成员:姚慧琴、徐璋勇、蔡立雄、安树伟;执笔人:蔡立雄博士。
1999~2008年,西部经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宏观经济波动、生产成本上涨以及“非典”疫情、罕见的冰灾与大地震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恢复态势良好,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2009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判断和初步预测。
一、大开发前西部经济发展情况与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前西部经济发展情况回顾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达三千年,前两千年主要是在西部地区铸就的,这里的山川河流,哺育着中华民族从幼年走向成熟。近代以来,由于区域因素、国家经济战略导向和政策倾斜等原因,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整体落后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克服了区位劣势和非均衡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由于国家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东部地区转移,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战略”大局的构想,西部地区成为支持东部地区先行改革发展的后方,在资源、人财物等方面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使得西部地区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地区。在此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到1998年西部大开发前夕50年间西部经济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1.从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各指标情况看,成就与塌陷同在 1952~1998年间,西部地区的名义GDP总量增长了117.3倍,其中1978~1998年的20年间增加了20.5倍,快于1952~1978年26年间5.72倍。在GDP增速上,1952~1998年间呈现逐步加快之势,前26年年均实际增长率为6.90%,增长最快的是青海(9.06%),有7个省区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8%);改革后20年年均增长9.45%,增速大大快于前者,增长最快的是新疆(10.62%),有3个省区的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9.82%)。名义人均GDP在1952~1998年间增长了约52倍,其中的75%是在改革后实现的;在财政收支上,1957~1998年41年间,西部地区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其中财政收入增加了约30倍,财政支出增加了约76倍。
但从区际比较看,西部地区在上述各指标上全面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前的26年间,西部地区的GDP增速虽略慢于东部地区,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改革后的20年间尤其是后8年则全面落后于东部、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与此相应,GDP占全国的比重在改革前有所增加,改革后则由1978年的20.63%下降到1998年的17.69%在本文当中,西部及全国的总量数据为各省份累加计算所得,采用名义值计算。(见图1);人均GDP方面,西部地区人均GDP在1952年为全国平均值的69.5%,在1978年下降为约68%,到1998年则进一步下降为57.9%;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在1957~1978年间下降严重(由19.64%下降为13.21%),在1978~1990年间大幅增加(由13.21%上升为22.81%),但在1990~1998年间又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由22.81%下降为18.99%);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在1990~1998年间也明显下降(由29.09%下降为24.09%)。这些比较表明,改革后,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大大加剧了,这种情况在改革进入中期以后表现得特别明显,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