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国民收入净增加两倍多,由低收入状态步入低中等收入状态。1998~2007年,西部地区人均GDP由4122.6元提高到13186.44元,净增加2.2倍;其中内蒙古增加了近4倍,是提高最快的地区,也是西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地区,达到25326.9元;在提高幅度方面,陕西和宁夏分别以3.8倍和2.45倍居内蒙古之后。它们也是仅有的超过平均增速的三个省区。在绝对值方面,陕西和新疆分别以提高10741.45元和10424.89元居第二、三位。人均GDP的提高标志着西部地区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特征。1999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区际、区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在西部地区GDP占国内GDP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时,1998~2008年各次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2008年西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7032.32亿元,为1998年的3.49倍;西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998年的4.27倍;内蒙古和广西国内生产总值为1998年的4.82倍。在十年中,内蒙古地区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领跑西部经济,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内蒙古现象”;原先最落后的西北五省区显示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其在西部地区GDP中所占份额由1998年的26.05%提高到2006年的28.34%,近两年虽有所回落,仍稳定在28%附近;西南地区虽也有不错的增速,但远不如其他地区,其在西部地区的份额也由52.82%单调递减为2008年的46.4%(见图3)。更能反映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提高迅速,与1998年相比,西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5.65倍,西南地区提高了5.51倍,内蒙古与广西合计提高6.54倍,西北地区提高幅度大于西南地区,说明在各次区域经济发展均比较快的形势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在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向高级化转变的特征明显。1998~2007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由5015.8亿元增加到18046.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4%提高到37.7%(2005年一度达到39.6%);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0.73%提高到46.32%;第一产业在总量由3727.5亿元增加到7645.08亿元的同时,所占比重由25.27%下降到15.97%(见图4)。工业化发展迅速,电力、设备制造和能源工业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第三产业比重在持续提高的同时,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迅速,2007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9411公里,公路营业里程达到1339419公里,均占全国的37%以上;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977亿元,占全国的20%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也实现较快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