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98~2008年西部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分析
由于历史上的亏欠太多,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呈现一定的追赶效应,但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西部地区呈现出一定追赶势头
1998~2008年,全国GDP由82780.25亿元增加到327222.8亿元,净增加244442.55亿元,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净增加135249.8亿元、19923.28亿元、45657.28亿元、43612.2亿元,十年间四个地区年均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5.42%、13.05%、13.68%和14.80%,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增长率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
从各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看,2008年东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均高于1998年,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则有所下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追赶效应。从分时段看,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更为明显,1998~2003年间,西部经济在国内GDP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约下降0.67个百分点;2005~2008年间,西部经济增速开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占国内GDP的份额也提高1.82个百分点,扭转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开始有所缩小;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早期,各种政策效应尚未展开,西部地区内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未充分集结和调动的原因。后期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资源开发与价格体制改革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所带来市场化发展引致资源的配置优化与西部地区追赶现代化的热情与信心促成的。
从人均GDP与劳均GDP的增长情况看,西部地区的富裕程度和生产率水平提高也明显高于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从人均GDP看,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40.81%、52.7%、82.94%,2007年这些数据分别提高为41.09%、61.22%、89.43%;从劳均GDP看,1998年,西部地区劳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41.45%、45.57%、82.11%,2007年这些数据分别提高为41.77%、49.11%、89.68%(见表6)。这是比经济总量的增长更为可喜的现象,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在看到可喜现象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太高,近年增长较快的地区如内蒙古、陕西、宁夏等都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产区;经济总量及其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其人口规模、地理疆域和所拥有的资源地位仍极不相称;从人均GDP和劳均GDP比较的情况看,西部地区仍是全国最贫穷和生产率最低的地区。西部大开发离取得最终成功仍任重而道远。
2.产值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从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急需提高
从产值结构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平稳上升,工业化发展迅速。199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西部地区GDP的比重为25.45%,2007年这一比值下降为15.97%,净下降近10个百分点,是全国所有地区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则分别上升5.3个和4.16个百分点,是各地区中上升最多的;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变化比第二产业变化大0.53个百分点,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明显。1998~2007年间,西部地区产值结构变动的程度最大,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最为明显。但区际比较还提供了这样的信息:2007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是所有地区中最高的,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是最低的,第三产业的比重略高于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见表7)。
从从业结构上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趋势明显。1998~2007年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下降12.21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而高于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从业比重上升了4.58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从业比重上升了7.63个百分点,是各地区中最高的。从各地区就业比重的绝对值看,2007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是各地区中最高的,达到51.41%,也是唯一从业人口比重超过50%的地区;第二产业的从业比重是各地区中最低的,仅为17.86%,也是唯一从业人口比重低于20%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