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商品住宅的热销,另一边却是退房事件频发;一边是企业库存压力仍较大的担忧,另一边却是企业频频提价;一边是消费者购房信心的略微恢复,另一边却是开发企业投资信心依然不足;一边是社科院隆重推出的房地产蓝皮书,另一边则是“后院起火”。(5月19日《经济参考报》)
实际上,中国的楼市早已怪相丛生,何止“四大”呢?几年来,楼市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波澜,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观点交锋,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惊人之语楼市里出现最多,以至见多不怪了。正是这种大氛围和土壤,造就了上述四大怪,而其之所以出现,全是人为导演的结果。
商品房的热销场面,许多都是开发商的营销策略和造势活动,是开发商不惜重金聘请房托表演给消费者看的。开发商频频提价是为了给市场造成“复苏”和马上要涨的预期。开发商摸准了中国百姓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通过提价造势,使消费者这种心理成为现实购买力。消费者的信心略有恢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消费者看重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尚好、国家投入4万亿保增长的决心。但是,这种恢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本身楼市价格就没有怎样跌,开发商囤积居奇在死扛着房价。就是这种略微恢复,也被开发商大加利用,肆意放大。
中国社科院推出了一个所谓的房地产蓝皮书后,社会各界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却率先起了内讧。中国社科院内部开始打架,后院起火。不仅是著名经济学家曹建海质疑其站在了开发商立场,而且,大家也注意到,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与北京社科院的蓝皮书,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作为堂堂的智囊机构,肩负着给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重要参考的重任,提供的结论却大相径庭。这个怪相值得思考。研究机构、众多专家对楼市的严重分歧、激烈争论,充分说明中国楼市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楼市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强。
如果要促进楼市恢复,唯一出路是开发商实实在在降价销售。笔者日前到广州调查发现,所谓的广州前段房价下降,其实只是舆论在吵吵,实际并没有下降。这么高的房价,空置率如何不高,销售又如何能够旺盛?就算开发商百般武艺都用上,营造销售旺盛的假象,最终还是要露馅,落个大量退房的结局。
奉劝地方政府,不要再出台那些稀奇古怪的所谓措施,而是要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督促开发商顺应市场,调整价格,这是中国楼市的根本出路。另外,商业银行必须清醒认识到楼市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力度,决不能与开发商沆瀣一气。否则,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