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
离成都市中心约40分钟车程的东郊龙华村村民们,对“小产权房”也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凭什么地方政府只花费几万元一亩的补偿,就可以征用我们的土地,一转手拍卖给开发商就是几百万元一亩,而我们自己却不能直接转让和开发呢?”
被称之为成都市“村民土地股权化改革典范”的龙华农民股份合作社,2004年由当地2066名村民以宅基地等非耕地自愿入股的形式组成。合作社一共拥有370亩土地可整理开发,除去“安居工程”及为农民创收而建的兴业市场用去其中170亩外,还有200亩将转为国有土地进行招拍挂出让。
当年以宅基地参股的农民在得到每平方米140元~300多元不等的补偿后,还从新建成的安居工程——龙华社区领到房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居民”。与“北湖印象”不同的是,就记者所知,龙华村的安居工程并未有房子对外租售。
据龙华村所在的大面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邓军透露,现在该村周边公开出让地价已达每亩200万元,“土地增值收益相当可观”。而合作社“股民”们由于土地租金等收益,人均每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在养老、医保、子女上学等方面均得到了保障。
但他也承认,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考虑,村民自行安排集体土地的流转开发,会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而政府高价招拍挂土地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确保收回在各项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入,综合来看,由政府进行经营性土地的整理配置,仍然是最有效的做法。
方向初定前景未明
无论是让刘国强又爱又怕的“北湖印象”和“小产权房”,还是让龙华村民尝到甜头的自行整理开发集体用地的探索,背后都凸显出一道全国性的难题:农村集体土地如何合理流转。
而随着成都成为首批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之一,7月27日,该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此种僵局有望得以打破。
该《办法》规定,今后在成都试验区内,集体建设用地将拥有与城镇建设用地几乎等同的地位,可以进入土地有形市场进行招拍挂公开出让,土地使用者可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宅基地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房屋联建、出租等方式流转。
龙华村的干部邓军相信,随着《办法》的出台,集体产权房屋可进入市场流通,将增加农民的资产价值。也就是说,集体产权房屋有望得到法律和市场的正式认可。
面对农村大量集体土地可望正常流转的重大变局,敏感的业界人士不仅看到其中的机遇,也预感到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办法》给人的印象是,以往严格的限制并未完全放开,但给了一些人打擦边球的空间。”成都合泰房产副总经理黄海称。他认为,一旦集体建设用地得以流转,商品房市场可能受到打着此类“安居工程”旗号的房地产项目的有力挤压。
成都鑫达房产总经理范红认为,这将大量增加城市建设和住宅用地供应量,对成都房价上涨势头有一定缓解作用,开发商也会获得更多机会。
“多层次房地产市场需求将会促成多层次的房地产开发,这也是开发商面临的新课题。”范红说。
在上述《办法》出台之前,对于成都“小产权房”蔓延的现象,有说法称政府本着“不干预、不打压、不鼓励、不支持”的“四不”态度,某种程度上等于是默许了。但面对记者采访,成都市国土局法规处负责人态度微妙,未予正面回应。
“新政策实际上只是在局部地区的集体土地流转问题上开了个小口子,对小产权、乡产权等有争议之处并未打开闸门。”他说,“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针对性的调研,将会提交专题报告让市级领导作最终讨论裁决。”
换言之,即使各种政策迹象都趋于利好,但“刘国强们”该不该下定决心买下那套房子,还真不好说。(张明 党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