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成都城东一家国有工厂的职工刘国强总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他刚刚看中了成都市北三环外北湖风景区内一处叫“北湖印象”的楼盘,打算在那买套房子。让他怦然心动的是售房小姐告诉他房子的售价:“每平方米2000多元,10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只要20多万元!”要知道如今市区里那些漂亮的新房子动不动每平方米就是6000~7000元,每次经过这些新房子,老刘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但随后售楼小姐对如此低价的解释,又让他心里发虚:“这些房子买家没有产权,我们签订的是70年的使用权转让协议,不是商品房买卖合同,等于一次性缴付了70年的住房租金。”
本来,老刘买房就是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没打算转手再卖,有没有房产证好像问题也不大,可这会不会又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呢?不时听到“黑心开发商”传闻的老刘,这下真是左右为难了。
“销控表”与“租控表”
在成都周边城郊,像“北湖印象”这样以转让“物业使用权”、“数十年一次性长租”等形式销售的楼盘还有很多。记者在有些项目接待中心注意到,挂在显眼位置的“住房销控表”已不动声色改名为“住房租控表”。
对这些楼盘是否属于广受关注的“小产权房”之类疑问,现场的售楼小姐很谨慎地回答说,这是政府为当地农民集中居住而修建的“新居工程”,只是多出来的部分房子对外一次性转让70年使用权而已。
但据记者了解,在成都三环路外的城乡结合部,至少有四五十万平方米的楼盘都建在农民的宅基地上,严格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小产权房”。熟悉成都楼市的人都清楚,“小产权房”的交易不是什么新鲜事,只因到了近一两年城区房价猛涨,这些售价低廉的城郊楼盘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成都全市“小产权房”业主至少数以万计,而潜在客户更远远超过此数。购买这些房子的人,既有当地乡镇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亲友,也有往城郊移居的城里人,很多就是像刘国强这样收入一般的工薪阶层,100平方米左右的多层和小高层楼房,在这些购房者中广受欢迎。
今年6月,建设部曾发布买房风险提示,提醒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否则不受法律保护。但是,对购房开支预算有限的成都普通家庭来说,比商品房市场价低一半甚至更多的售价,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以后如何二次出让倒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