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6%,为10年以来的新高,追平了1997年2月份创下的高点。这已经是CPI涨幅连续5个月运行在3%的警戒线上。不断增长的CPI指数,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
然而CPI能否作为判断通胀的依据?CPI究竟上涨多少才算是通胀?“5.6%”到底意味着什么?通货膨胀离中国有多远?政策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但学界对此却争论激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
货币贬值才是通胀标志
5.6%的CPI涨幅不值得大惊小怪
判断:“5.6%的CPI涨幅不值得大惊小怪,不等于中国就出现了通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观点鲜明地说。
□依据
“通胀就是多印了钞票。”刘福垣认为判断是否出现通胀,不在于CPI涨了多少,关键在于什么涨、什么不涨。也就是要看CPI的上涨是货币贬值造成的还是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
分析7月份CPI数据的特点,最突出的便是食品价格上涨高于非食品。前者上涨了15.4%,后者上涨仅0.9%。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涨幅更是高达45.2%。
“很明显,此轮CPI的持续走高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还越来越值钱,中国进口的东西越来越便宜,出口价格在上升。”如此分析,5.6%的CPI涨幅并没有引发刘福垣“通胀压力加大”的担心。对于央行设置的3%的警戒线,他认为并没有太大意义。价格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胀,价格下降也不一定就是通缩。”
他认为目前食品价格拉动的CPI上涨“对中国来说是个好现象”,表明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在提高,内需在扩大。“肉价能够不断上涨就证明有购买力基础在支撑,否则肉就只能臭在案板上了!”
□建议
“5%-6%的CPI增幅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刘福垣的预测与政府的3%控制目标相差甚远。
而央行加息、政府补贴养猪农民等调控措施,在他看来也并非治本之策。目前中国的城市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而农村还是小农生产方式。政府现在给养猪户补贴,就等于支持小农的生产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非常低下,政府的补贴等于投进了无底洞。结果是电脑、通讯产品等现代化生产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降,粮食、蔬菜等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所以,在市场面和学界纷纷揣度央行加息的靴子何时再次落地时,刘福垣劝央行最好“按兵不动”。从长期看,政府应该一方面给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尽快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淘汰小农经济。短期则应规范流通环节,避免“生产价格低、消费价格高”的现象。
通胀程度仍无法明确判断
流通环节价格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
判断:7月份CPI增长5.6%,6月份为4.4%,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3.2%,这些数据显示出通货膨胀预期成长的趋势。“8月份的数据可能还要严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
□依据
一般来说,如果价格上涨发生在收购环节,是直接向生产者传递供给不足的价格信号,使生产者迅速把握市场的需求预期,在最短的生产周期内提高产量,使供给得到调整,达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
左小蕾分析指出,针对近期猪肉和一些食品价格上涨,人们多从供给不足和季节性因素这样一些直接原因进行分析。但此外在看到这些相对短期因素和直接原因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货币环境。
目前,官方的统计数据并没有明确划分不同环节的价格,从7月的CPI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仅0.9%。除猪肉价格上涨外,鲜蛋价格上涨了30.6%、油脂价格上涨30.1%、粮食价格上涨了6.0%。左小蕾表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已经显示了流通环节价格上涨的信号。对此,她进一步解释说,食品市场属于过剩供给的市场,不可能突然出现巨大的供应缺口导致价格上涨。而且食品市场不是垄断性市场,而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不容易有价格操纵。
对于上升的预期,左小蕾告诉记者,CPI上涨幅度很大,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不能明确地说目前的通胀处于何种水平,但对此应该引起重视。左小蕾表示目前通货膨胀存在成长的趋势,有上升的预期。
□建议
此前,左小蕾曾撰文指出,为了防止经济运行中货币总量超过总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坚持对冲新增流动性,特别对冲新的资本流入。央行应适当调整加息的频率,在必要时可以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