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上半年外贸数据,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客观看待进口和出口的关系。上半年顺差激增,某种程度上缘于进口拖了“后腿”。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出口增长27.6%,进口增长18.2%,出口增速超过进口9.4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出口、进口的增速分别为25.2%和21.3%,两者只差3.9个百分点。
与出口火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成了“温吞水”。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要“积极扩大进口”,为多年来第一次。国家也已经开始作出努力,采取了如“小步快走”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从今年6月1日起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着力改善进口便利化等措施。
但是,要靠迅速扩大进口来达到减顺差的目的,短期内恐难实现。原因是,进口贸易存在着诸多实际的贸易壁垒;国内产品竞争力提高,进口替代效应明显;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出口对我国实行种种限制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进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走高。
二是客观看待人民币升值和减顺差的关系。上半年顺差激增,一些人士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再次高涨。应该看到,汇率是一个影响贸易差额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因素。缓解贸易顺差不能完全指望人民币升值。
实际上,西方国家一直在施压人民币升值。看起来,人民币升值会给出口带来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贸易顺差问题。事实是,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由于国际需求强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外贸顺差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经济学家樊纲的判断是,人民币如果大幅升值,贸易顺差未必能因此减少。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有利于外部平衡,但不利于国内平衡,贸易顺差将会继续走高。同时,人民币升值将有可能导致中国内地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三是客观看待上半年我国上调出口关税之后高耗能产品出口不降反升的现象。不管采取何种措施,钢铁、化工等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几乎不为所动,上半年甚至不降反升,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起领跑顺差增长。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国内外市场“价差”较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但这种“低价”所形成的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代价:各种隐形的、应该支付的成本被忽略了,如过低的劳动力成本,长期偏低的资源价格,污染者不必付出的巨额环境治理费用等。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对要素价格水平的调整显然离预期目标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当前,解决外贸顺差过大问题,根本的是要真正启动内需。而近年来国内需求不足,一直都是国民经济快速前行的“短板”。从更深层看,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等影响内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明显缓解。专家认为,随着国家采取的多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下半年乃至全年顺差增速将趋缓。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近日撰文指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
商务部去年底出台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左右我国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这是政府第一次为进出口平衡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如何打赢这场持久战,正考验着政府的智慧。(记者 王素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