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纺织行业。纺织行业节能成效明显,但减排力度不够。据统计,2007上半年纺织类万吨能耗大型企业有600多家,大部分产品企业能耗下降5%-10%,但废水排放量比重却逐年增加。2006年,纺织行业废水排放26亿吨,位居全国工业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行业的排放在下降,只有纺织行业不降反升。
其他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形势也基本类似,喜忧参半,任务艰巨。要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就必须冷静分析形势,选择最佳路径和步骤,加大力度,确保落实。其中,引导企业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微观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进而加快全局节能减排的落实,就是一个最佳选择。
二、路径: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是必由之路
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推动力量在相关部门,能否成功的关键却在企业,而企业的真正动力则在于它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许多跨国企业如联想、google、IBM、微软等多家公司和机构,已共同发起了绿色地球数字护航计划,利用自己的科技创新实力,将气候与节能计划推广到整个产业链。我国一些富于远见的企业,象陕西海浪公司这样的先行者,也早已洞悉时代发展的趋势,开始了节能减排的创新开发。这是整个国家落实节能减排的强大内驱力。利用国家手段的有力杠杆,为这些率先行动的企业排忧解难,进而促进全局的节能减排,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然而,当前我国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来推动节能减排的框架、配套措施,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产业之间的不均衡,地域差异仍然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节能减排方针的全面落实。
1.企业自主创新力量增大但亟须扶持引导
据中国科技统计中心统计,2006年,中国企业研究与实验(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支出总额的69.1%,政府支出占24.7%,高校等支出占6.2%,显然,企业早已超过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全社会科研活动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支柱。
企业自办的科技研发机构实力增强、技术人员逐年增加,中国科技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06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机构的占总数的23.2%,企业科技人员达到189.2万人,同比增长了12.7%。其他形态的中小型企业科研力量也在不断增长。我们这次调研的陕西海浪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起,就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紧密合作,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同盟,由企业按照市场和生产需求出题目,院校和企业科研人员联手攻关,接连取得了十多项科研创新成果,除了"外部借力"陕西海浪公司还在本世纪初投资300万元,建起企业自己的"海浪生物研究所"。使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我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内,像海浪公司这样靠科技创新的哺育而实力大增的"经济细胞"何止千万,如果国家给予有力的扶持和引导,必将成为推进我国节能减排的强大内驱力。
2.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并不宽松
尽管国家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扶持比重在逐年增加,从去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明确规定支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并对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给予税收优惠,但是,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从实施到市场化经历的时间长,投资风险大,预期收益不明朗,使企业融资依然十分困难。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评估较高,惜贷或缓贷的情况突出,政府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且主要流向科研机构和高校,企业很少能获得政府直接投资。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节能减排措施在基层的迅速落实。
我国科技经费筹集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一直占80%左右,且呈增加态势。从全局来看,这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如陕西海浪公司靠自身力量研制出了接近"0"排放的"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锅炉",经测算,推广后每年可为我国节约煤炭1.8亿吨;同时还研制出当今世界最洁净的环保除臭杀菌剂,为净化我国空气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研发到建厂投产,他们没得到一点国家科研投入,反而背上了近2000万元的创新债务,严重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后续科研项目(陈腐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顺利开展。像这样,企业发展反而受到创新之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应该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使企业能的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