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发现夏代文物?
村民在山顶修建蓄水池,一锹下去却挖出了千年文物。这件奇事几天前就发生在房山区大石窝镇后石门村。这些文物经房山区文物部门鉴定为石斧、陶鬲、陶豆,发现地已停止挖掘实施原址保护,正待市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挖蓄水池挖出古代陶片
昨天,记者来到文物出土现场。这里是后石门村一处正在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庄园。为了灌溉庄园里的菱枣树,庄园负责人请来工人在后山上挖一个蓄水池。文物就是在挖掘蓄水池时发现的。
目前已发掘出石斧一把,陶鬲的足和陶豆的足各一支。“根据地形及器物,初步判断此地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夏文化遗址,具体距今的时间,还需要后期近一步研究才能确定。”长期主持房山区发掘工作的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陈亚洲介绍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不大的蓄水池已被房山区文物工作者挖成了一个3米左右见方的大坑。坑底到坑面,从颜色、手感上判断大致可分为三层:底部呈白灰色,摸起来很滑,像是石质;中部土质发红,土壤较之底层松软;上部则是普通黄土。出土陶片的位置大致是在底部层与中部层中间,距离坑面2米左右。记者站在坑底,还可以清楚看到一些陶片就夹在坑壁中下部的土层中间。
“原本想挖的蓄水池并不大,又是建在几十米高的山上,所以就没用机械设备,光是找了两名工人来挖。”庄园负责人王学纪向记者道出了破土动工的初衷。“也正是人工挖掘,才使得这些文物幸运地保存下来。要是推土机一来,就什么都留不下了。”一旁的陈亚洲补充道。
前天一大早,王学纪和工人们来到山上,想趁天气还不太热尽量多挖些。工人们挥锹抡镐之时,常常会碰到石块之类的硬物,从不会在意。这次也不例外,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文物碎片,被工人们的铁锹连同土块一齐甩到坑外。幸好,王学纪当时正站在坑边观察坑面与山坡的角度,一个带有独特花纹的“土块”忽然滚落到脚边,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想起了前年,在山坡另一面挖鱼池时,好像也挖出了这样的东西。”王学纪回忆说,那时出土的碎片比现在这些还小、还碎,外行人看来纯属垃圾,结果叫区文物部门一鉴定,竟然是夏朝的器皿!这次挖出来的比先前的更大、纹路更清晰,王学纪估摸着事关重大,不敢怠慢,于是赶紧叫工人们收住手中锹锨,自己拨通了房山区文物管理部门的热线。
花纹、材质确认年代
引起王学纪注意的这种独特的“花纹”称作“绳纹”,是夏文化时期器物的标志性纹饰。陈亚洲介绍说,接到通知后他们火速赶到现场,经过简单的发掘清理,即找到了石斧一把,陶鬲的足和陶豆的足各一支,其中,陶鬲的足上清晰地刻有“绳纹”。
陶鬲和陶豆均是夏朝时期用于盛放食物的容器。昨天,记者见到这两件文物。剥开表面上的黄土,可以看见它们呈青灰色,而锋利的断面则是沙质的红灰色。“这是器物的材质——红陶加沙和灰陶加沙——经过长年积累才呈现出的效果。”陈亚洲介绍说,除去器物表面的“绳纹”显露出它的“高龄”之外,由这种红陶加沙和灰陶加沙构成的材质,也可初步断定其为夏朝所有,遗憾的是器物均已残缺不全。
炎热的天气,使得原本潮湿的坑底逐渐变得干燥,这对于文物保护非常不利。因此,昨天下午记者结束采访时,挖掘现场已经封闭。“我们判断目前挖掘出来的残片,还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珍贵文物很有可能就埋藏在附近。”陈亚洲说,为了谨慎起见,他们将等待市有关部门做进一步调查分析。目前,他们已对发掘现场进行了原址保护,回填原有土壤,以期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
“大石窝镇出土夏朝文物并非首次。”据陈亚洲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距离本次出土地点10公里的镇江营村和塔照村也已出土过夏朝文物,只不过那些文物较之此次的更加细碎。“希望这次后石门村,能够给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陈亚洲兴奋地说。
质 疑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
北京发现夏文化可能性极小
房山区大石窝镇后石门村发现的古代文物及遗迹,被当地文物部门初步判断为夏代遗址。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他却表示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年代判断还不能轻下断言,“北京地区发现夏文化遗迹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中国史学界对夏文化判定的最主要依据是二里头文化,其地理位置和年代时间与中国古书上记载的夏朝相吻合。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李学勤告诉记者,二里头文化的中心在河南西北和山西西南,在北京地区发现同时期的夏文化遗迹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以前也没有出现过。
对此次房山大石窝出土陶器的材质和器物表面的“绳纹”,李学勤表示,这不足以判断这些陶器就属于夏朝文物。“绳纹”是龙山文化时期陶器非常普遍的一个特征,而龙山文化的时代界定比较宽泛,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而对此前房山区曾经发现的镇江营与塔照遗址,李学勤说,这两处遗迹在年代判定上都不属于夏文化。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两处遗址分属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
不过,李学勤也表示,对房山区新出土的古代遗迹的所属年代,还需要更加慎重地加以研判。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如果真的确证其年代与夏朝相吻合,那无疑将是中国对夏文化探索研究的“很了不起的大发现”。(董少东)
链 接
房山多现先秦文化遗址
镇江营与塔照遗址隶属北京市房山区,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隅。由于该区域恰处华北平原和长江地区的连接点上,其考古文化亦具备南北汇聚的特征。1986年至199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连续五年发掘两遗址,共发现先秦时期的九种文化,分属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
镇江营遗址位于房山区镇江营村北的台地上,北拒马河从遗址东侧流过,台地高出河床约12米。遗址出土陶、石、角、骨、铜质文物3万余件,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斧、盆、红顶碗、钵,商周时期的鬲、罐、簋、甑以及西周的带字卜骨等。
塔照聚落遗址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塔照村,保护较好。该遗址年代历经商、周、战国,广泛覆盖着汉晋时期的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