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24日讯(记者 张榕博)从青岛市发改委获悉,位于平度大泽山镇、历史长达1000多年的北隋村天柱山摩崖石刻获得国家71万元抢救性文物保护资金支持。据介绍,为做好摩崖石刻保护工作,青岛市将投资351万元,建设石刻保护亭、巡视道路和保护用房的设施,缓解人为因素对文物的破坏。
据了解,为改善刻石区环境现状,发展特色旅游业,青岛市投资351万元,启动实施天柱山摩崖石刻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经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青岛市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拨款71万元专项支持该项目。项目总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石刻保护亭2座,保护用房和公共厕所84平方米,巡视道路及停车场3940平方米,供水机井及机井房1座以及周边环境绿化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自然、人为等因素对自然景观和文物的破坏,延长文物的自然寿命,满足特殊文物的保存需要。
据介绍,天柱山摩崖石刻及周边区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山古称高宝山,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的北隋村之北1.5公里处,海拔280米。矗立在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碑,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历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