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社会问题”备受瞩目
除了一系列的周年纪念日,引起外国媒体关注的莫过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深受其害。2008年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失业,中国是否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备受世界关注。几家外国媒体的驻华记者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都表示,他们预测,2009年“群体性事件”可能还会多发,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以及之后一系列社会问题,将成为他们笔下的兴奋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华记者叶鹏飞认为,“2009年因为逢着一系列敏感的周年日,加之金融危机大背景,预计不会很平坦。”美联社驻华记者胡大卫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会关注因经济萧条而引发的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及相关现象。但我认为,中国政府管理严格有序,中国社会还是会保持稳定。”
另一方面,外媒对社会问题的报道热情依然高涨,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驻华记者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日本媒体还将密切追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去年发生的“中国毒饺子”事件的后续消息。他说:“日本民众很关心这一事件。中国‘毒奶粉’事件很快得到解决,而‘毒饺子’事件却一直没有说法。”该记者还说,他们还会关注中国政府目前重点打击的腐败问题。
报道中国再现“黄金期”
英国《卫报》早前以“聚光灯下的中国”为题,刊载了中国问题专家格雷厄姆·佩克最新发表的言论: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问题英文报道的“第二个黄金期”。
“北京奥运会以及一系列出人意料的重大新闻事件,如西藏骚乱、四川地震和三聚氰胺奶粉丑闻,使中国在2008年受到西方媒体异乎寻常的关注。这与2007年形成了对照,2007年虽然对中国的报道也不少,但仍有一段短暂时期,国际上没有中国的重要新闻。2008年这种情况从未发生。”《卫报》称。
对于外国涉华报道进入“黄金期”的说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几家外国媒体都十分认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这些让世界不可能,也不能再跳过中国、忽略中国了。
“以前难以想像印度洋出现海盗,中国会派护航舰队去。”《联合早报》的叶鹏飞感叹道。“国际社会很想知道中国怎么想。中国的立场和决策对他们很重要。”近年来,《联合早报》就已把中国新闻专门从国际新闻的版面中独立出来,自成一版,中国新闻的分量越来越重。
胡大卫说,“全球观众对中国都很感兴趣,2009年我们要制作更多的新闻片给他们,让他们更了解中国。”
《联合早报》、美联社、德国一台一致认为,中国迎来“黄金期”还因为中国更开放了,中国政府、中国民众以更加自信的心态面对世界,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能接受外国媒体不同的意见,甚至批评。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那天,胡大卫刚好到火车站采访,“警察很友善,他们询问我们,但不阻拦,还帮我们拿采访机器。”
“外国媒体报道中国的‘黄金期’,还取决于中国对外媒的开放程度。”美国之音的章明告诉记者,中国对外媒的开放度比他来中国前想像的高很多,但还希望乘着北京奥运会对外媒打开大门之风,更上一层。
偏见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家外国媒体记者的态度印证了这一点: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新闻事件,对外国尤其是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他们既看到中国发展中仍然蕴藏的能力和加速度,也感受到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庆安说,在这样一个基础上,2009年,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不会比2008年更好,但是也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恶化。
他认为,2009年和2008年有一点相同的,同样是推动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更加深入、客观和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变化,不是在良性的歌颂中实现深化,而是在冲突和碰撞中逐渐走向理性的。”
周庆安认为,存在于外国媒体中的偏见和“有色眼镜”是不会那么快消除的。尤其2009年的一些重要敏感时刻,比如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西方媒体则习惯称之为“达赖出走50周年”或“西藏起义50周年”)等,就有可能成为西方舆论攻击中国的“导火索”。这将考验中国政府,看它在不良的舆论环境中是否能够有恰当的表现。
“外国记者若想到西藏采访,国新办愿意提供帮助。”2008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提到明年3月是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时说。这个例子似乎预示着,中国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一挑战。(见习记者陈璟贝记者董晓宾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