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生活面前,对藏戏艺术作以回顾和总结,将一个崭新的藏戏艺术带进新世纪,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又称“朗达”等,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由于藏民族人口较多,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的广阔地域内,境内山川、河流众多,自然环境各不相同,以及历史、语言(方言)等方面的原因,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藏戏种类,如在西藏境内又分为白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德格戏;在四川境内分为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嘉戎藏戏;在青海、甘肃境内又分别为黄南藏戏和南木特戏。所以,除了著名的“八大藏戏”之外,各剧种都有自己的独创剧目,如蓝面具戏的《云乘王子》、德格戏的《夏热巴》、昌都戏的《拉莱沛琼》、安多藏戏的《格萨尔的一生》、嘉戎藏戏的《阿米格东》、南木特戏的《松赞干布》等。众多的藏戏剧目不仅体现了藏民族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也是藏民族艺术的结晶,尽管藏戏种类各不相同,但是,藏戏在剧目创作方面却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剧目对藏戏的美学风格作一论述。
一、藏戏剧目的形成来源
藏戏是有着独特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而藏戏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剧目形成方式上。
藏戏自最古老的白面具戏在八世纪形成以后,到十四、十五世纪萨迦至帕主地方势力政权时期,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蓝面具戏,从而使藏戏走向成熟,此后在藏戏的整个发展中,又不断的衍生出一些剧种,在这些剧种中剧目的创作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藏戏传统剧目的创作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藏族僧人之手,这部分剧目是先有剧本,后在戏班排演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的,如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顿月顿珠》就是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在十八世纪根据《尸语的故事》中《尼玛维色与达娃维色》所作。蓝面具戏的创建者汤东杰布就是十五世纪晚期著名的藏传佛教云游高僧。五世达赖对藏戏不仅喜欢而且非常重视,在他的授意和倡导下不仅形成了一年一度规模宏大的藏戏献演节日“雪顿节”。还在五世达赖以后,昌都地区许多喇嘛被派到拉萨和卫藏各大寺院修行深造,在卫藏藏剧的影响下,这些喇嘛不仅在藏历十五绕迥土羊年(1919年)创建了昌都戏,还编创了许多新剧目,《释迦十二行传》、《拉莱沛琼》、《索朗多王子》都出自于昌都向巴林寺高僧甲热之手前者是根据藏译经藏《佛所行赞》二十八品中释迦牟尼一生事迹改编的;后两者分别是根据藏译经藏《云使》的人物故事改编和根据佛本生故事改编而成。门巴族高僧门喇嘛梅若·洛珠嘉措创作了门巴族戏《卓娃桑姆》,剧作反映了门巴族历史上格勒旺布时期的历史故事。黄南藏戏早在夏日仓二世阿旺承列嘉措(1678—1739)时期,著名的隆务寺就有参尼、居巴两个扎仓的僧人到拉萨哲蚌寺学习,他们不仅学习经文,还掌握了藏戏的内容,学会了藏戏《诺桑王子》的片段,在以后不断的演出过程中,到夏日仓六世嘎丹贝坚赞(1859 —1915)时期,隆务寺藏戏进入了成熟、繁荣期,这时,在剧目创作上己由片段进入完整的创作阶段。南木特戏早在十八世纪,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1728—1791)时就授意三世贡唐仓·贡吉乎丹贝仲美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教释成就者之密意庄 严》一书,并将书中《语教释》部分,改编为《哈欠木》,成为一种有歌、有舞、有白、有情节的具有鲜明戏剧性的剧作,《哈欠木》为南木特戏的诞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民国三十五年拉卜楞寺秘书长加木措成功的创作了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南木特戏《松赞干布》从而宣布南木特戏的诞生。在南木特戏剧目中,还有琅仓活佛据《噶当教史集》改编的《达巴丹保》,据《罗摩衍那》改编的《罗摩衍那》,据《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完玛仁则的《阿达拉茂》和昂去乎藏戏队的《降魔》等这一类剧本也有出自于当地文人之手的,如安的十七、十八之际,他以对生活的感受,通过人神相恋的曲折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安定、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藏戏创作的另一个源头是没有剧本,先经过民间戏班的演出,在演出中不断的进行加工、改编,再形成剧本形式流传的剧目。这一类剧目有《苏吉尼玛》、《诺桑法王》、《朗萨雯蚌》、《白玛文巴》等,这些剧目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都是藏族僧俗文人长期加工而成,是传统藏戏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另一个特点是,这一类剧目大多是各剧种共同所有,如《诺桑法王》不仅是西藏白面剧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德格戏、门巴戏共有的剧目,也是四川康巴藏戏、安多藏戏;青海黄南藏戏所共有的剧目。又如《智美更登》既是西藏白面剧戏、蓝面具戏、昌都戏的剧本也是青海黄南藏戏、四川德格藏戏、安多藏戏、康巴藏戏的剧本;再如《白玛文巴》、《朗萨雯蚌》等都属于不同的剧种所共有。尽管如此,这些剧本虽然取自于同一题材,源头相同,但都是经过各剧种不断的改编、加工和创新,即使移植的剧目在情节处理上也不尽相同,在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出风格和特点,是同源不同流。比如,蓝面具戏演出的《诺桑法王》和其他剧种的演出内容和风格决不会完全一样,经过自己重新创作的黄南藏戏《智美更登》和其他剧种相比有本剧种的特色。总之,从以上藏戏剧本形成的两个源头来看,无论是有作者的剧作,或先来自民间演出后形成文字的剧作,它们都出自于或最终形成于僧俗文人之手;藏戏剧目的起源与僧人、寺庙有着紧密的关系,是一年一度的藏戏献演“雪顿节”为剧目上演提供了演出机会和“舞台”。
由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宗教意识、神佛观念已经成为藏民族独特的身份认证,已经融化在藏民族的血脉中渗透到藏民族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精神世界里。所以藏民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也必然会在藏戏剧作中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