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京胡
1、渊源 它是清朝时期的汉族乐器,主要担任京剧等的伴奏任务,大概在20世纪中叶传入藏区,藏区民间也称“霍琴”。
2、结构 由琴桐、琴杆、琴弓、琴弦、琴轴、琴码、千斤等组成。
3、质地 琴桐、琴杆、弓杆为竹制,筒口蒙蛇皮;琴轴为硬木制;琴弦为钢丝弦。
4、定弦 按5度定弦,根据堆协朗玛歌舞伴奏乐队的定调特点,具体定弦为a1—e2(5—2弦)。
5、音域 由于藏京胡的演奏只使用第一把位,因此其音域为9度,具体为a1—b2。
6、演奏特点 按坐式演奏进行,由于藏京胡体积甚小,演奏者常习惯将琴桐置于左膝前部位来演奏。左手只使用第一把位,常以指中部位的肚儿按弦,并常用颤音技巧。右手运弓以长弓或连弓多见,如同“铁琴”运弓节奏要慢、松。
7、流行分布与演奏领域 主要流行于拉萨地区,在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的伴奏中使用。
8、表现性能 由于藏京胡的琴桐小、琴杆短,因此其发音刚劲、嘹亮、尖细。在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的伴奏中与笛子一道扮演高声部角色,并具有特别的韵味。据藏族老艺人们称,如若在堆协朗玛歌舞及卡尔鲁歌曲中不加藏京胡这一乐器,那么对其风格表现受很大的影响。可见,藏京胡在藏族民间乐队中已成了缺一不可的伴奏乐器之一。
六、根恰
1、渊源 根恰属于外来乐器,关于它在藏区的传入,目前有以下两种基本说法:1)从拉达克地方传入藏区之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根恰原本属于阿拉伯民族乐器,当拉达克与阿拉伯民族之间发生关系以后,同时也接收了其文化,这样,根恰这一乐器从阿拉伯传入拉达克地方,在五世达赖时期又从拉达克传入拉萨地区。2)从内地传入藏区之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根恰这一乐器是在吐蕃王朝时期由文成公主或金成公主从内地带入藏区。笔者对后一观点持有疑义:纵观汉族拉弦乐器,几乎找不到与根恰相似的乐器,因此,关于根恰由文成公主或金成公主从内地带入吐蕃之说缺乏事实根据;即使算根恰先从阿拉伯一带直接传入内地,而后由文成公主或金成公主带入吐蕃,然而,从地理上讲吐蕃比唐朝要近于阿拉伯一带,根恰从西域传入东部时不可能跨地域式传入,因此这一观点又显得缺乏逻辑性。正如与有些专家所持观点一样,笔者认为根恰与新疆维吾尔族拉弦乐器“艾捷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无论从形状、构造上看,还是从演奏方法上讲,这两种乐器非常相似。因此,对这两种乐器有必要作一次比较研究或考证:根恰与艾捷克是否都来自于阿拉伯一带,根恰是否来自于新疆,艾捷克是否从藏区传入新疆,两者间是否没有任何联系?
2、结构 根恰与其他拉弦乐器一样,也是由琴桐、琴杆、琴弦、琴轴、琴码、琴弓、千斤等组成。所不同的是根恰的演奏中常带月牙形转动琴座;琴杆带有指板;千斤用木质节制成;琴桐带音柱。
3、质地 琴桐用椰子木旋制,形如横置小坛,小的一面蒙羊皮或蛇皮,大的一面置雕花音窗,下部有一园形铁柱,支撑琴身竖立地面,演奏时将园形铁柱插入月牙形转动琴座;琴杆、琴轴、琴码、音柱均用硬木制,传统弓杆用竹或硬木制;弓毛为马尾,现在一般使用小提琴或大提琴的弓子;琴弦一般使用金属弦。
4、定弦 根据藏族演奏专家讲,根恰的定弦分两种,前期定弦是按4度进行,由于固定音高不祥,一般以简谱6 2 5来定弦。后期定弦是按5度进行。这主要考虑到根恰在堆协朗玛歌舞中的伴奏情况,因为朗玛歌曲的前奏中有5 6这一音型,而根恰的前期定弦中却无5低音,因此根恰的后期定弦是根据堆协朗玛乐队的定调(按D调笛子定调)而进行,具体为a—e1—b1(5—2—6弦)。
5、音域 按前期定弦,音域为10度(6—i),按后期定弦,音域为13度:a—#f3(5—3)。
6、演奏特点 与其他拉弦乐器的演奏相比较,根恰的演奏很特别,演奏者席地盘坐,将琴置于膝上,右手持弓,左手按弦,琴身可随内外弦拉奏的不同角度左右转动。左手按弦只使用第一把位,且一般不用小指。右手运弓多用长弓或连弓,始终以配合琴身左右转动的节奏进行。
7、流行分布及演奏领域 根恰主要流行于拉萨地区,曾在达赖的仪仗队中使用,可以说它是地道的西藏宫廷乐“卡尔鲁”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据藏族演奏专家讲,在20世纪50年代,根恰开始用于堆协朗玛歌曲的伴奏中。
8、表现性能 由于根恰的琴桐形似西瓜,两面的直径小,加之带指板演奏,因此,音量较小,音色纯朴、典雅,这便是达赖的宫廷乐师们所喜好或看重的原因所在。如同扎念琴与堆协结合、牛角琴与康谐结合,当根恰这一乐器传入藏区以后,也找到了自己的演奏曲目——卡尔鲁。无论从性能特点而言,还是从风格表现上而言,它最能与卡尔鲁歌曲容为一体,能使卡尔鲁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好不过。因此,根恰就成了藏族宫廷乐——卡尔鲁的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之一。
综上所述,藏族拉弦乐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除牛角琴外,其余乐器均从相邻地区或国家传入藏区的。
2、演奏风格仍保持着民间拉奏法。
3、演奏姿势:牛角琴与霍琴的演奏常以站式来进行;铁琴、二胡、藏京胡的演奏常以坐式来进行;根恰的演奏常以盘坐式来进行。即站式、坐式、盘式。
4、除根恰外,根据堆协朗玛歌舞伴奏乐队的定调特点(按D调笛子定调),定弦一般为b—#f1(6—3弦)或a—e1(5—2弦)。
5、音域均在8、9度以内。
6、右手运弓一般以一拍一弓为主,且多用中弓,少用或不用尖弓、底弓。
7、左手按弦,只使用第一把位(不用换把)。
8、少用或不用小指按弦。
9、左手按弦中常使用“祖布念”、“点布念”、“指叙”、“台布杂”等装饰技术。
10、装饰技术均由食指和无名指来进行。
以上是藏族拉弦乐器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是藏族历代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结合藏族民族民间音乐,对其进行艰辛探索和科学实践的结果。是藏族人民艺术审美观的反映和写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形成了浓厚、鲜明的藏族音乐风格,使之在中华乐坛和世界乐坛中闪耀光芒。在此,或许有人觉得藏族拉弦乐器还处于极不丰富、极不发达、极其落后之状态,这也许是对的。诚然,从世界拉弦乐器的发展史看,藏族拉弦乐器的确还处于极不发达或极不规范之状态。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是在其所处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发展的。众所周知,青藏高原这块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民族豪爽的性格,同时也赋予了她“高山狭谷”文化之特征。因此,一直居世界器乐领域中“淑女”之性格的拉弦乐器在藏区未得到怎么发展之道理也就很清楚,仅从牛角琴身上我们可以感知,一旦将它置于世界其他拉弦乐器中做一比较,就显得格外的粗野和坚实,而不具有任何的娇嫩性、细腻性。况且,从藏族器乐领域中可见其最发达的还是属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等。
[作者简介]米玛洛桑,现任西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西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