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卡
林卡,系藏语,可以译为园林。但它的实际含义要广泛得多,一片丛林也包括在它的含意在内。藏族人民热爱自然,喜欢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们往往合家而出,寻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筵宴。有的野营露宿,几日不返。西藏的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如拉萨大小林卡达50余处,占地7800余亩。著名的有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龙王潭、尧西林卡。山南拉加里王府的夏宫,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林卡。朗色林庄园林卡内苍松古柏,垂柳翠竹,还有梨、苹果、核桃、石榴、档以及海棠、牡丹、芍药、月季等高原少见的果木和花卉。一到盛夏,树木葱茏,花草争艳。林中建有领主夏天居住的别墅。泽觉林卡是泽觉林寺活佛的夏宫,里面也是奇花异木,十分美丽。尧为十四世达赖的家院,内有大片杨树和马兰,很有特色。在西藏众多的林卡中,以罗布林卡最为典型和著名。园林占地36公顷,是七世及后世达赖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全园分罗布林卡、金色林卡两大部分,有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米久颇章三组宫殿建筑。按功能的不同,划分成计多景区,运用树木、建筑、花草组成各种景象。园内有花木一百余种,全盛时代多达三百种,成为西藏园林之冠。
陵墓
西藏陵墓有二种,即吐蕃王陵和各大寺庙高僧的灵塔。
吐蕃王陵,又叫藏王墓,位于穷结县雅砻河畔、背靠木惹山,系公元七-九世纪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王子、后妃的墓葬群。明显墓堆有九处。松赞干布陵位于墓群的最低处,紧靠雅砻河。据史料记载,“墓内从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设有“经堂五座,藏有各种珍宝”吐蕃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墓前,有记功碑一方,碑上图片宝珠顶盖,刻有流云浮雕,四角刻飞天。碑侧为龙纹,刀法精练,线条流畅。另一座墓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65米,风格粗犷古朴。
塔葬,兴盛于寺庙,各教派,各寺院的法王、呼图克图、活佛与高僧圆寂之后,或尸体用香料保护,建塔供养;或建塔以藏骨灰,供人朝拜。墓塔的代表作品要推五世达赖灵塔。塔奉在布达拉宫红宫内,建于公元1690年。塔分塔座、塔瓶、相轮三个部分,高14.85,内部木构架,外表金皮包裹,耗金一万余两,塔身珠宝镶嵌,十分华美,被称为“世界之一饰”,“唯一庄严”。
贵族府邸
民主改革前,西藏约有贵族二百余户,他们除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农奴之外,还拥有豪华的府邸。山南拉加里王府、拉萨十一、十四世达赖家院都是代表性的实例。这些建筑型制大体相同,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两个部分组成。前院多系二层,底层用作仓库、或作奴隶佣人的住房,有的设置部分客房,接待来客。二层基本上是管家用房以及管家所用厨房,以管理庞大的庄园和财产。主楼居前院以北,一般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小院。房底层主要是各种库房,如十一世达赖家院,有盐库、藏戏服装库和酿酒用房。靠近街面的部分,作租房出租第二层,北侧正中,为佛殿,南侧为管家会议用房和文件库,两侧为厨房、主副食仓库和家俱库房。第三层系主人用房,有卧室、起居室、经堂、专用经堂、餐室,以及亲随佣人、奶妈的住室等等。
后期的贵府宅邸,大多采用别墅式建筑。一般占地比较大,院内林木葱茏,广植花木,主楼仅占一角。建筑以二层居多,度层长方形,二楼北侧两端设露台,建筑平台呈“凸”字形。为了减少立柱,使室内空间完整,多采用工字型钢作梁,承重屋盖。建筑南向喜开通间落地大窗,使室内阳光充足。罗布林卡内的十四世达赖所建新宫,也具有这种特点。
庄园
庄园,出现于公元十世纪后半期,阿里古格封建害据势力首领,把辖区分为三个地方,封赐给仁钦桑布译师,作为供养庄园。到公元十三世纪初叶,卫、藏阿里、塔布、工布地区普遍确立了领主庄园的土地经营制。随着庄园经济的出现,庄园建筑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有朗色林、甲马赤康、庄孜等庄园建筑。
庄园建筑,既是贵族住宅,又是全庄园的管理中心。建筑布局和设计上有明显地反映出封建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主要有:
1、庄园主体建筑大都十分豪华,朗色林、庄孜庄园的主楼都高达五层。内有华丽的居室和经堂。朗色林庄轩的南面,还有林卡别墅,这是领主夏天居住的地方。
2、庄园的总平面设计上,往往有完备的防御性工程设施,朗色林遍地开花,园有城墙两道,内外墙之间宽5-6米、深3米左右的壕沟。甲马赤康庄园城堡的墙垣高三丈宽三尺。城楼上设射箭孔,悬“投石箱”,城外四周还有“陷马坑”,防卫十分严密。
3、庄园建筑内拥有大量的仓库,存放粮食,武器、弄具,库房一般设在主楼的底层。
4、庄园内,一般都有磨房、纺织机房等工场,供朗生和农奴们捻毛线、织氆氇、制作家具等生产活动,反映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5、庄园内朗生(奴隶、家奴)居住的房屋简陋破烂,狭小阴暗,与领主居室形成鲜明的对比。
6、庄园内设有惩罚农奴的牢狱,里面阴森潮湿,并备有脚镣、皮鞭、皮巴掌等刑具。
民居
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卫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两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
这些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方形居室,功能家俱和低层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网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层高2.2-2.4米。家俱主要有卡垫床、小方桌、藏柜,具有矮小、拼装、多用的特点。家俱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使得活动面积集中,方便使用。
结构系统: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屋面均采用平屋顶,阿嘎土面。
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另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网组合成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它家俱。建筑层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山尖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的民居,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低层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左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4-5千年前已经妯现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和原始聚落,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随着社会进步,居住建筑也得到发展。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