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悠游兼得
现代城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劳动分工日益发达精细,对人流、物流速度的要求日益提升。于是,如今不少城市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了大量交通干道,城市逐渐变成了“车的世界”,道路成了“汽车专用”。“马路宽到过一次等两个绿灯,还得在休憩岛上停一停,这并非城市的理想状态。”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说,城市提速无可厚非,但若只强调便捷高速,相伴而来的,可能是人的活动空间被隔绝。
在温哥华案例,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为了提速经济发展,计划将一条高速公路引进市中心。没想到居民闻讯联名要求三思而行,提出此举将破坏原有的居住环境。最终意见被采纳,高速公路计划搁置,很多市民都认为,正是这一关键决定,才将温哥华导向如今繁荣、宜居的发展道路,而此后城建规划中更是进一步确定“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如市中心2/3行程可通过步行、公交直达。
丹麦欧登塞,如今一半的开车人成了骑车人。街头,空气泵、示速器、行李寄存等骑车服务完备周到,城市交通规划中专门为自行车辟出“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路线”、“直达城市景点的景观路线”、“直通商业区的捷径”……
“纵观全球宜居城市,大客流的便利与行人的漫步悠游,谁说不可兼得?”唐子来说。
让城市成“难题的解决之道”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注重公共空间的塑造,但具体实施中仍有不少误区。
“广场病”堪称一个突出表现。原本拥挤的城市,忽然出现了不少巨大的广场,与动辄十数万平方米的空阔相映衬的,是周围高大堂皇的建筑物,造型雷同的雕塑、喷泉,虽然稀稀落落却“修建”得如同行列般整齐的树木。夏天阳光直射在水泥地或大理石砖上,广场成了一个烤箱,而冬天则成了巨大的风口。
“建造公共空间,并不简单等同于‘一块空地’或者‘巨大广场’,而是要真正实现空间与人的和谐。”唐子来说,如果不通过多种建筑的相互组合,形成层次感和序列感,巨大的空间反而会引起人的渺小感,对人群聚集、交流产生消极作用。另一方面,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距离,也是决定是否“人和”的关键。张闳说,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加上不合理的规划,使居住与其他活动相隔越来越遥远,超过了心理与体验的正常距离。结果是虽然美轮美奂的“地标性”建筑不断涌现,但这些空间却“飘浮”在真正的城市居民生活之外,无法留下“记忆和情感”,仅仅成了观光客的风景。
诸多难题如何破解?城市最佳实践区给出了精彩答案。
例如,当前不少城市发展步入“盲目求大”误区,认为城市单极体量越大,经济发展越好。却忽视了“大呼隆”城市,可能导致发展脉络不清,反而欲速则不达,同时也可能挤压人际交往空间。在法国罗阿大区案例入口处,有一朵美丽的“八瓣花”标志,读懂它,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不一样的城市发展路径。原来,每个“花瓣”都代表该区域的一个产业中心。2004年起,政府梳理原有“大呼隆”城区,将航天航空等8个科研产业集群归纳分散,形成各有特色的经济增长单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借力,中间间以绿地休闲广场,分流单极城市的巨大压力。如今,这里已有“欧洲四大发动机之一”的美誉,经济发展,人际融合“双赢”。
罗阿大区案例的第一块展板上有段话:“日益增长的统计数据让人恐慌?城市发展的矛盾令人困惑?换一个方向探索,其实城市不是难题,也可以成为难题的解决之道。”而这解决之道,就是科学规划真正实用的公共空间,让“人和”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