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些“以大众旅游者为本”的措施要求中有些什么亮点?
杜一力:如果一项措施提出后立刻带给旅游者巨大利益,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措施要求体现的思想观念所带来的进步作为亮点,那么每一条措施经过认真执行,都可以期待其带来一个历史的进步,都将是出色的亮点。
比如《意见》要求,“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都要对游客开放”,要求很简单,但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基本做不到。前两天北京电视台还播了一个商店不让上厕所的报道。如果有的城市和地区能够率先做到公用厕所都对游客开放,这不仅仅能体现这个地区的便利化水平和宜居宜游程度,更能体现这个地区的开放水平和文明程度。
再比如,《意见》要求“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搞旅游的同志,从引进旅游经营模式的时候起,就呼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提前公布价格信息,这有利于价格稳定,也有利于旅游者安排出行。旅行社在与上下游交涉中,都用“国际惯例”为词说服各方面。但是在大众旅游时代,怎么办?国家不能要求所有的旅游环节不许涨价,各类价格调整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程序,应依法办理。《意见》要求提前半年公布价格,这是为方便旅游者而提出的。价格太高的地方旅游者可以选择不去!这也是一个进步。如果各主要环节都能如景区一样,在价格上给旅游者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旅游消费环境就会更加优化。
记者:我们注意到《意见》中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这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吧?
杜一力: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具有充分发挥旅游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意义。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应该在全社会树立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的观念,这是社会、经营者、旅游者的共同责任。
记者:其中《意见》中提到的“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的要求,看起来比较时尚。
杜一力:旅游本身就时尚。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应该具备现代的理念。这里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指的是环保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我认为,在全社会提倡正确的旅游方式是大众化旅游时代的一个观念建设工程。国内旅游人数33亿人次、出入境人数2亿多人次,35亿人次的流动,如果都采取不环保、不绿色的旅游方式,对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文明素质相应提高,35亿人次的人际交流,又是多么巨大的社会交流、人文交流。我特别注意到,《意见》中提出“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三尊重全面概括了现代旅游者的文明标准。旅游发达国家多年研究的“旅游伦理”,其核心也是这些内容。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早晚都会碰到的,一些曾经引发过广泛争议的问题也在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起关注并引发争议,比如“生态文化原生性问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问题”等。按照三尊重的要求,引导社会消费,影响旅游消费,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非常艰巨的社会观念建设工程。
记者:那么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和亮点呢?
杜一力:特点还是围绕“大众旅游消费者”。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旅游产品的重点都是为新兴的大众旅游市场服务的。
在这几方面的要求中亮点很多。
比如“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旅游部门30年来几次推动厕所工程,很多地方政府也多次开展“厕所革命”。但是,在国务院的文件中要求实施“厕所工程”,《意见》可能是第一个,此举将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将极大地推动厕所进步,这是肯定的。
再比如说,五年达到“四个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对大众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会有较大的推动。
还有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旅游度假带建设,都是将给行业发展带来新局面的大举措,也都是文件的亮点。
记者:确实亮点很多。大家都认为,“乡村旅游”将是今后5年至1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杜一力:所以《意见》在旅游产品建设中首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这些年,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各种措施、载体都将成为这个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我认为,这是一个牵涉面很广、受益面很宽的大工程,做得好,将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旅游业的大众时代,乡村旅游将是实现我国未来人均出游2次以上目标的主要领域,参加各类乡村旅游的人数每年将达到20亿人次,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旅游休闲”的主打产品。城市的旅游需求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升值,这种需求的效果最直接最直观,成本也最低。还有人员交流带来的城乡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观念的变化,很多东西不是用指标可以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