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同时《意见》提出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你对此如何解读?
杜一力:我理解,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旅游业提出的要求,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更侧重对旅游业的要求。看起来,这个目标要求很明白,但同时也有深刻的内涵。第一,这是旅游业进入大众化时期以后的新要求,旅游不应该被视为一部分人的消费,而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第二,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脚点是要人民群众满意。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度”作为评价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是服务业的突出特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大难度,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念,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三,要求还体现了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所以应该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素质。
就这个问题我想多说一句。一直以来旅游业发展中都有一个最制约其发展的观念问题,就是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我认为这是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上有问题。领导抓旅游,不像抓工业、抓农业、抓民生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但凡把旅游作为重要产业、观光立省来工作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反复论证,反复说明,以避非议。当前之时,需要国家给一个声音: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精神需求、健康需求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旅游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旅游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产业。所以我看文件提出培育一个“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有深刻意义。
记者:那么,请问《意见》中关于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有什么特点?
杜一力:第一,这是一个目标体系。对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有发展指标,对居民消费有预测指标,对旅游消费、旅游总收入、占服务业的增加值都有比重指标,对就业也有指标要求,还有质量效益等定性目标,各方面指标有内在联系,体现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引导方向。还有一点,这个目标体系比较全面、具体,有充分的统计制度体系支撑,因为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具有比较成熟的指标体系。
第二,这个指标对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求不低。在国内、入境、出境三个市场上各有一个关键的指导性和预测性指标,增幅分别是10%、8%、9%,这意味着三大市场的增幅均高于国民经济的增幅。从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指标来看,这个增幅不是很高,但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看这些指标,其中个别指标的实现是有难度的。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指标,主要还是从整体上考虑。在这个历史阶段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应该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三大市场的增长,旅游业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占GDP的比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都不能提高。
第三,国家首次提出人均出游的指标:人均出游超过2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指标,体现了“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
记者:确实,从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中都可以看到,《意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请问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怎么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杜一力:《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都是围绕一个对象:大众旅游。有五大任务是直接围绕“大众旅游消费者”提出的。仅“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一项任务,就提出大大小小11个方面的要求,涉及到旅游、城市管理、物价、交通、民航、铁路、金融、邮政、广播电视等十几个部门,主要目的是加大旅游公共服务的力度。还有,“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意见》提出的七大保证措施中有四项是将保障措施直接落实到旅游者的,这是《意见》的特点,也是服务业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