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硬汉 手机存遗书
59岁的四川都江堰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罗桂琼从12楼一跃而下,成为成都地震伤员中第一个轻生的人。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的自杀、罗桂琼的轻生,人们心中渐渐愈合的伤口又在隐隐作痛。为什么 地震发生5个多月后,他们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不是突发,是积累。”心理咨询师解释,这是创伤后应急障碍。在经历了地震浩劫的重灾区,还有多少人在积累创伤,平静下潜伏的危机是否有人发现?
从今日开始,早报记者再次走进5·12地震重灾区,试图接近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的“隐形伤口”,了解他们如今真正的心理状况。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美国CNN电视台的新闻画面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中国人,镜头前的他声音沙哑、双眼充血,鞋子与卷起的裤脚上都沾满尘土。采访中,他的对讲机响了,又有事找他了,他马上跑回去工作,还连声向记者致歉。这位感动世界的人就是北川陈家坝乡党委书记赵海清,作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的他,被人称为“北川硬汉”“铁人书记”。
时间静静地过去5个多月,昨(23)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赵海清。此时,坐在亲人身边的他,褪下身份,是一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孩子至亲的普通人。活下来的人,貌似平静回归的面容下,也有一些难以触摸的“隐形伤口”。看到儿子的照片,他会无声地淌着眼泪;他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一条短信遗书。
情绪转变
笑比哭多,他说话最多的一天
这一天,赵海清家里很热闹,朋友来了。记者到来后,赵海清迎了上来,笑着招呼记者。抗震救灾初期,他多次出现在电视里,那是一个健壮、说话铿锵有力的男子。眼前的赵海清面带病容,看上去很虚弱。这是他做完手术后,第一次有朋友来探望。
不同的是,战斗在前线,他身体健壮;如今退回到普通灾区群众的身份,他身体虚弱,谈起自己需要面对的,却平静温和。
2008年7月某天,北川废墟堆旁的一辆车上,地震后,赵海清第一次见到弟弟,第一次谈到了父母、儿子、侄女的死亡证明。“我走不了,只有你去办一下。”转眼,他便赶到帐篷里开会去了,那一天,他们再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
2008年9月15日,北川陈家坝乡的一处板房外,一直在抗震救灾一线坚守奔波的赵海清,终于再也撑不住了。这一次,他必须要拔出身体里的输液管,离开陈家坝很长一段时间。摆在他面前的诊断书上写着:过度劳累,主动脉窦瘤破裂严重,必须马上住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2008年9月2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房外的楼梯上,刚入院仅一天的赵海清打了一宿的长途电话。“听着惊雷一声声响,我能想象到家里的情况有多严重。”由于北川通讯再次中断,他好不容易打通的每一次电话成为负责汇报灾情的重要“传话筒”。
2008年10月23日,绵阳市金菊街某单位宿舍楼里,上完药回到租住房里的赵海清见到3个来自外乡的探访者——本报记者和在陈家坝投资建厂的老板。“我在想进度是不是太慢了”“了解受灾群众需求,居民的安置、场镇的搬迁,经济发展都是问题”“没想到地震过得如此之快,时间之遥远,我们必须重建家园。”……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但说到工作时候的滔滔不绝,让赵海清感觉依然如初。
昨天,这是他说话最多的一天。虽然说到儿子,他仍会无声淌泪。整整一上午,朋友欣慰地看到,赵海清笑比哭多。作为主人,赵海清还顾不上身体虚弱,却一直忙着招呼大家,为大家倒水。赵海清给人的印象依然如初:仍然是那“北川硬汉”“铁人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