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
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自古有之,但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其深度、广度和作用超过以往。国际文化互动,不仅影响国家文化发展,也影响国际文化地位。下面,简要讨论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和国际文化地位变化。
(1)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
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是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国际互动的组成部分。世界文化现代化大致是18世纪开始的,但有关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期,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基督教自公元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教派后,16世纪再次发生分裂,从天主教分离出新教,包括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等;天主教内部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个天主教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的宗教组织——耶酥会。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观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紧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韦伯,2007)。当时天主教坚持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反对近代科学,1600年将坚持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烧死在罗马广场。在16~17世纪,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主要来自天主教耶酥会。天主教传教士带来了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科学知识,但几乎没有近代科学(表3-21)(何兆武,2007)。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研究中国文化,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在1720~1860年期间,清朝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通过传教士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几乎中断(张海林,2003),但国际贸易仍在继续。在19~20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近代科学,伴随而来的还有侵华战争和掠夺。在19世纪,中国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文化,是一种不对称的国际文化互动。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文化互动逐步走向平等互利的国际文化交流。
一般而言,国际文化互动是双向的,包括外国对中国和中国对外国的文化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关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已有专著(张海林,2003)。下面简要介绍中外文化互动,并以外国文化对中国影响为重点。
①文化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国际文化互动。首先,争眼看世界,译介西方文化;如《海国图志》(1842)和《瀛环志略》(1848)。其次,重新开放外国人在中国传教(1860),民教矛盾与义和团运动。其三,创办外语学校,成立同文馆(1862),培养外语人才。其四,派遣留学生(1872)。其五,派员游历考察西方(1866)。其六,派遣常驻外使节(1875)。其七,外国人在华文化活动频繁,包括传教、建新式学校、办西医医院、办报纸和出版、成立文化组织等。其八,中日文化交流,向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其九,引进西方启蒙思想、近代科学和制度等。
② 局部文化现代化阶段的国际文化互动。首先,美国人在中国办大学。其次,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四,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化的传播。其五,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争论。其六,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参与组建联合国及教科文组织等。
③ 全面文化现代化阶段的国际文化互动。首先,引进和学习苏联文化。其次,加强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交流。其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其四,广泛参加国际文化组织,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其五,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和文化贸易的发展。其六,文化设施的国际合作,如文化遗产、国际旅游、国际体育、国际科技、国际教育和国际信息合作等。
《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2008)系统介绍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东北亚、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西亚和非洲、中国—欧洲、中国—美洲的文化交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张海林,2003)系统讨论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地位变化
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变化。在唐宋时期(欧洲中世纪),中国文化处于世界前沿。在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文化人对中华文化多有敬慕之心;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对中华文化的羡慕态度逐渐被“欧洲文化优越论”所代替,对中国文化的批评和诋毁逐步成为欧洲主流观念。中国在欧洲的声望已经一落千丈(张海林,2003)。在19~20世纪初,中国更是沦落成为欧洲列强欺凌和瓜分的对象。在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有所回升。下面我们以2个单项文化指标和2个综合文化指标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变化。
首先,中国单个文化指标的国际地位。选用国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创造力2个指标。
国民文化素质可以用成人识字率、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和大学普及率等指标来反映,这里选用中学普及率为代表。中学普及率,1950年中国仅为0.2%,1850年欧洲至少有4个国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超过0.3%,法国为1.3%。从中学普及率角度看,1950年中国国民文化素质比主要欧洲国家大约落后100多年(表3-22)。
文化创造力可以用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图书出版、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电影创作、电视创作和广告设计等指标来反映,这里选用发明专利指标为代表。2004年,中国每百万人申请的发明专利数仅为51,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发明专利占世界比例为7.5%,超过德国、英国和法国,低于日本、美国和韩国;1985~2004年中国发明专利增长了10多倍(表3-23)。从发明专利角度看,中国人均文化创造力不强,但文化创造力占世界比例比较大,增长比较快。
其次,中国综合文化指标的国际地位。选用文化生活现代化和文化竞争力2个指标。
文化生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提供和满足国民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和文化消费水平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在文化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在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和世界排名都有提高(表3-24)。
表3-24 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和文化竞争力的国际地位
项目
|
文化生活现代化
|
文化竞争力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1990
|
1995
|
2000
|
2005
|
指数
|
4.1
|
6.2
|
9.8
|
11.6
|
23.1
|
20.2
|
20.2
|
22.2
|
世界排名
|
77
|
69
|
57
|
57
|
22
|
23
|
27
|
24
|
国家分组
|
欠发达
|
欠发达
|
欠发达
|
初等发达
|
中等强国
|
中等强国
|
中等强国
|
中等强国
|
注:数据来源和国家分组标准见第四章。
文化竞争力是国家保持和提高国民文化生活质量、文化创造力、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和国际文化地位的能力。文化竞争力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在文化竞争力的三个方面的表现——文化市场竞争、文化效率竞争和文化资源竞争。在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强国水平,但文化竞争力指数和世界排名略有下降(表3-24)。
根据现有历史资料和有关指标分析,概括地说,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不高,而且处于下降的趋势;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有所回升。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达到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文化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强国水平,中国文化影响力达到世界强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