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 16位委员发言(实录) 专题: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年3月7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委员代表作大会发言。
[武汉市政协主席叶金生]我的发言题目是《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2007年底,国家批准建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在改革试验中认识到,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为突破口。绿色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形态,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生态化、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主要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的问题是不利于绿色工业体系建设的:一是观念滞后。以GDP为中心,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问题尚未解决。重速度轻效益、重开发轻节约,依赖消耗资源做大GDP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甚至为了财源不惜保护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但也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4%,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70.6%,电力、钢铁等8个高耗能工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三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全国600多个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每年污水排放达360亿吨,仅10%的生活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堆积量超过66亿吨。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
四是支持科技创新不够。2006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42%,全国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仅为世界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1/50。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76%,而发达国家企业一般不低于5%。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品的只有5%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长慢。
随着环境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强,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十分必要。为此建议: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利益导向体系。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解决行政区划下的地方利益问题。建议国家率先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一套突破行政区划、综合考核的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将绿色工业体系建立与绩效评价制度结合起来,监督实施。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引导高校、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加强攻关,提高在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建议国家加强对有较好工业基础和科教实力的老工业基地创新指导。组织实施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允许这些地方率先创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和科技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组建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生态修复。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的开发使用逐步提高税率。扩大增值税抵扣和优惠范围,对同一行业和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低能耗、低排放企业实行低税率,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实行高税率。从政策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消费激励和约束制度,让绿色消费行为从市场交换或价格体系中得到补偿。
支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光电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中对涉及低能耗技术、环保技术开发与转让等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允许抵扣行业购置和进口用于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增值税进项税源,对高科技企业开发研制的新产品和属于高新技术范围的试制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和资金扶持。
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解决以行政区划管理为主的发展体制问题,研究解决环保法规局限于末端治理问题,研究解决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出台有利于构建绿色工业体系的法规制度。从整体上调整重化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开展突破行政区划的大循环经济区改革试验,在试验区内统一使用土地和环境容量等关键生产要素,探索建立区域内企业和项目转移、资源共享的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形成符合绿色工业体系要求的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