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之末 宏观调控悄然调整
下半年宏调调控基调微调后,财政、货币政策都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保增长”措施陆续兑现,上市公司以及其关联单位必受其益。
调控,还是调控!从紧,还是从紧!反映在股市当中的窘迫,其实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例证:伴随股市逐级下跌,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出现营运资金困难,有的被迫关闭。而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以及原材料价格走高,加上国内金融政策从紧,即使一些规模不太小的企业,也感受到压力。
在经济学界、企业界、媒体发出呼声的同时,国家领导人已在密切关注宏调效果,并陆续到各地考察走访。随着这些调研工作的展开,国家宏观调控的基调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确定十七届三中全会于10月举行,并为宏观调控定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自此,我国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已由上半年的“防过热、防通胀”转为“一保一控”,这是一个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有观察家指出,宏观调控基调的转变不是“朝令夕改”,而是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求真务实的态度,也说明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宏观调控作为维护整体经济平稳运行的必要手段,首先要遵循市场自身的规律。中央对于宏观政策上的力度、节奏、重点的微调,不能理解为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因时、因势主动调节。
接近决策层的智囊人士指出,关于我国经济总体走势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组合”,而我们的解决方案要在“国际通用规则”和“中国经济转型”之间寻求平衡。因此,不能单纯地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理解为宏观调控所致,而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问题。就资本市场而言,消化解禁股压力、增加市场内在稳定性,也都要依赖市场化改革。
下半年宏调调控基调微调后,财政、货币政策作为两大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发生的一些新变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增加下半年信贷规模并向中小企业倾斜;全方位向地震灾区提供金融扶持;降低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等。
随着“保增长”措施陆续兑现,上市公司以及其关联单位必受其益。上市公司业绩持续提升,是最大最直接的利好。
“股市维稳”调门不断抬高
此后,包括证监会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多次表达“坚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意思。
几乎与中央调整宏观政策同步,“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自6月下旬以来持续列为财经媒体的流行语。
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后,各部门都在开会落实相关精神。6月22日,证监会召开会议,尚福林主席在会上强调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总体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这是监管层的一把手第一次高调强调“维稳”。
在这次会议上,尚福林提出了事后被市场极度期待的四项“维稳”措施:一、合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二、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三、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四、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尚福林坦率承认当前“投资者信心受挫”,并鲜明地表示要打击谣言惑众者。管理层直指别有用心的破坏力量,这也是不多见的。可见对于股市的非理性下跌,管理层已经心急如焚。
此后,包括中国证监会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多次表达“坚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意思。
6月17日,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在国家统计局文章发表题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长篇文章,论述了9个关乎资本市场发展的大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具名,人们很难想象它是出自李德水之手,更会相信这是出自证监会主要负责人之手。
这一时期,国家级重点媒体也相继发表呵护股市的报道和评论。7月1日晚间,新华社播发了题为《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综合了多方意见,其中也包括管理层的意见。
有观察家评论说,这篇长文对内是“家书”,对外很有些“通牒”的意味。
随后,新华社连续播发了6篇有关维护股市稳定的报道和评论。加上7月1日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1个月内连续发表7篇关于股市的文章,密度之大前所未有。《人民日报》也先后发表相关文章。
主流媒体发表呵护股市文章密度之大、内容之实、时间之及时,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拳拳呵护之心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管理层也出台一系列措施。
为大小非平反:从“鬼”到“人”的艰难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小非”其实本无罪,是局部流通转为全部流通的改革引发了市场供需失衡,“大小非”当上了替罪羊。
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大小非”减持问题先是被一些人炒作放大;继而三人成虎,“大小非”成了所有股市问题的替罪羊。股市跌破3000点之来,股市下跌一级,“大小非”罪加一等。但种种迹象显示,市场对“大小非”过分恐惧了,实际上其减持远没有想象的多。
6月10日,深交所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小非”通过减持股份卖出的数量十分有限,不是导致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2006年8月至2008年4月24日,深市主板“大小非”累计减持金额1006.37亿元,约相当于成交活跃时一天的总成交量,平均每月减持股份总量占交易总量比例仅为0.538%。
为增强“大小非”减持的透明度,7月21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首度披露“大小非”减持数据:股改形成的限售股份共4572.44亿股,从2006年6月到今年6月底,共解禁842.96亿股,占总限售股份的18.43%。其中累计减持250.07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如此减持数额,远不是市场难以承受之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此间也表示,国有控股是硬道理,大量减持的说法是炒作。
将“大小非”减持数据公开披露出来,部分减轻了对于解禁股的种种夸大传闻。但是,有关“大小非”冲击市场的说法没有就此绝迹。对于“大小非”的种种议论,其理论基础是“大小非”是不公平的发行制度的产物,即“大小非”股东都是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股票,现在既然给予其流通权,它们必然不顾一切的出逃获利。为此,专家们提出了延长锁定期、征收暴利税、二次股改等等建议。
有关专家指出,“大小非”作为发起人股份,不可能与新购入股票的人保持同样的持股成本。股改契约规范了“大小非”流通的时间和方式,应当得到尊重。至于“大小非”流通可能增大市场压力,属于市场管理问题,而不是“大小非”自身的问题。
不过,把“大小非”持股成本作为说辞很有煽动性,容易激发股民的响应。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人“吃大锅饭”思想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种折射。“大小非”其实本无罪,是局部流通转为全部流通的改革引发了市场供需失衡,“大小非”当上了替罪羊。
8月股市更悲情
尽管热风频传,但是,机构投资者却借机反向操作。前期被大幅炒高的奥运概念股率先下跌,并且是全线回调;大盘指标股也严重下挫。
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奥运梦终于成真。许多投资者期待股市红盘,一是应和奥运盛会的喜庆气氛;二是大盘已经下跌接近10个月,而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大逆转,市场有反弹的动能。
管理层采取相关积极措施,传递积极信号:
在7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提出,“引导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体系”。这距离胡锦涛总书记在6月13日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提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不过39天。
7月28日至29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尚福林在会议上作长篇讲话,强调“要坚持远近结合,继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参见本报8月4日《六大环节力促股市“内在稳定”》)此前的7月18日,证监会恢复建立“每周新闻通气会”制度。此次新闻通气会上,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新股发行审核、基金是否“砸市”、“大小非”减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创业板择机等问题发表看法。并且,这样的“新闻通气会”随后在每周定期举行;同时增加了不定期的新闻通气会和发布会。《证券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作为主要受邀媒体参加。
尽管热风频传,但是,机构投资者却借机反向操作。前期被大幅炒高的奥运概念股率先下跌,并且是全线回调;大盘指标股也严重下挫。8月8日(周五)当天,上证综指下跌4.47%;8月11日(周一)上证综指再度下跌5.21%。奥运会初期,大盘快速下跌,极大地打击了普通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连续下跌的股市,管理层不断推出维稳措施。
与此同时,新华社在8月10日到21日的短短12天时间里,再次就证券市场发表4篇文章。中共中央直属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2008年第17期)也罕见地推出一组主题为《坚定信心,推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的专家文章,对市场稳定和治理提出了对策。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以及《求是》杂志高度关注股市的动向来看,2008年下半年的中国股市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是越来越具有政治问题的性质。
中国股市重回发展大道
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新旅途上,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方向,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据市场情况进行决策。
从8月初到9月上旬,市场如同患上“负面解读症”。对于任何关于资本市场的政策举措,都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从负面进行解读。这些行为扰乱了市场视听,投资者的信心不断遭到打击,经受着煎熬。
进入9月,美国金融风暴愈演愈烈,环球股市一片惨淡。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国家纷纷推出救市措施。如果说,国内专家和媒体在2008年3月争论“何谓救市”、“该不该救市”还有市场的话,在2008年5月争论“美国政府是救股市还是救经济”还有听众的话,那么,到了9月初,前述争论已经销声匿迹。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场所和标志性体系,稳定与否、信心充足与否,不仅关乎市场本身,而且当然的关乎经济全局。救股市与救经济,是正相关的而不是相背离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政府从6月份就着手调整具体政策,稳定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可以说,9月18日推出三大组合救市政策,是酝酿已久、慎重抉择的结果。诚如温家宝总理10月4日在广西考察时所说,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市场危机,最重要的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经济稳定、保持金融稳定、保持资本市场稳定。
有关观察家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认为,过去11个月中国股市暴跌,在一定意义上是“好事”,因为前期大调整预支了美国金融风暴的风险。
始自2008年的政策组合拳,是决策层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稳妥驾驭国内外复杂形势在资本市场的务实表现,它掀开了中国股市治理的新篇章。中国股市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需要政策的调整,并且,政策调整的空间还很大。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名言已经在包括美国资本市场在内的主要市场得到应验。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新旅途上,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方向,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据市场情况进行决策。这既是经验,也是教训。
“9·18”组合政策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股市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 声音 -
-3月6日,《经济、股市都要稳中求进》。
-3月20日,《政府“密切关注股市”将成为常态》。
-4月18日,《股市发展莫让“浮云遮望眼”》。
-5月8日,《决定当前股市运行的五大“逻辑”》。
-6月13日,《“最浅显逻辑”指引股市大方向》。
-7月10日,《“减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8月4日,《抓好内在稳定机制的六大环节》。
-8月13日,《落实股市“应急机制”十分必要》。
-8月20日,《A股再次遍地黄金》。
-9月10日,《中国股市须戒“负面解读症”》。
-9月12日,《估值为大》。
-9月18日,《无需夸大华尔街风暴对A股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