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引发争议 本报专访中科院课题组负责人何传启
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发布,预测2050年平均寿命超80岁,大学普及率超80%,出国旅游率超50%,三险覆盖率达100%,最低月薪1300美元,没想到却引发巨大的争议。
2月17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显得十分疲惫。在他身后,崭新的报告堆放半人高,准备寄送给所有两院院士。
何传启(中国发展门户网图)
“20年后,我们才能回答网友的问题”
记者:《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遭遇很多批评,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评价?
何传启:几个大的网站上每一条评论我基本上都看了。我为此去了三次网站,对网友的提问,包括一些尖锐的问题,都在线做了解答。
有些评论,我认为不客观,他们没有读我们的报告。我希望他们沉下心来,花上一天时间读一读我们的报告,或者到网上看看报告的电子简版,然后给出一个比较中肯的意见。
记者:你是说他们误读了这个报告,有哪些指责你觉得不客观呢?
何传启:我们的报告是一个基础研究的报告,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报告,也不涉及现行各项政策的研究,那是政府咨询报告做的事。
很多人的批评是针对现实的,例如贫富悬殊、社会保障缺位、医疗教育改革的不成功、腐败和道德的问题,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回答的。我们的研究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理论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分领域研究,例如经济、社会、地区、环境;第三个层次是分专题,比如教育、医疗、工业、农业、金融等等。
这些研究计划已经排到了20年后。三个层次做完后,才可能进入应用研究,这是第四个层次。到那个时候,我才能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
记者:可这些恰恰是公众最关注的内容。毕竟,2050年是太远,人们更想知道2007年有哪些好事能降临。你会在下一个报告中涉及这些公众有迫切需求的内容吗?
何传启:不会。我与中国科学院签定了一个8年的研究合同,他们每年资助我们60万元科研经费。合同确定了8个主题报告,从2001年开始,现在已经连续出了6个。我们首先要完成这个任务,按部就班,不完成合同里的任务,我的信用就要受到质疑。
如果这些工作做完,可以考虑向其它领域扩展,但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不是我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