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中科院何传启:21世纪末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3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

刚刚闭幕的“两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这五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那么“十一五规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先生,与大家一起聊聊他眼中的“十一五”规划。

(2006-03-17 09:45:28)

[何传启]:

大家好。

(2006-03-17 09:50:54)

[中国网]:

首先问一下何主任,“十一五”规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2006-03-17 09:51:11)

[何传启]:

首先,我非常感谢中国网的邀请。能够有机会与大家进行直接交流,我感到非常的荣幸。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直接回答问题。

(2006-03-17 09:52:07)

[何传启]:

大家知道,现代化是我国21世纪的奋斗目标,“十一五”规划描绘了2010年的宏伟蓝图。很显然,两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但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两者的关系,显然时间不够。

(2006-03-17 09:52:32)

[何传启]:

从现代化的理论来看,“十一五”规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发生两个大的作用:

第一,促进国家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从经济规模扩张型走向经济质量提高,从城市中心型向城乡协调发展,从经济中心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GDP增长向经济环境协调转变,这显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型。

(2006-03-17 09:53:17)

[何传启]:

第二,奠定中国现代化十分之一的重要基础。为什么呢?根据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将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到21世纪末。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持续100年的世纪工程。

(2006-03-17 09:54:51)

[何传启]:

如果完成“十一五”规划,就能完成2010年的建设任务。如果我们实现了这个蓝图,也就是说我们完成了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十分之一的重要任务。

(2006-03-17 09:55:34)

[何传启]:

大家知道,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能在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十年奠定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做好了战略的准备。

(2006-03-17 09:56:14)

[中国网]:

何主任,我们看到“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实际问题,但是可能老百姓更关注的是这些问题靠什么来解决?用什么保障呢?

(2006-03-17 09:56:57)

[何传启]: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确实是这样,“十一五”规划提出了9大目标和39个指标,内容很丰富。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是政策问题,也是一个管理的问题。

(2006-03-17 09:57:36)

[何传启]:

我是一个现代化理论研究者,从理论角度来看,“十一五”目标很丰富,但是要落到实处,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个人认为需要推进四个方面的协调和合作:

(2006-03-17 09:58:01)

[何传启]:

第一个方面是政府,是一个有形的手,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

第二个方面是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作用;

(2006-03-17 09:59:32)

[何传启]: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要动员社会理性的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个方面要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要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体系,不断为国家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通过这四方的合作,有可能使我们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落到实处。

(2006-03-17 10:00:00)

[中国网]: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您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2006-03-17 10:01:04)

[何传启]: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困难是全方位的,不是简单的。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3亿,而发达国家的人口仅有10亿。也就是说,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的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而且,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尚属于初等发达水平,距离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所以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是全方位的。

(2006-03-17 10:01:29)

[何传启]:

但是作为研究,总有轻重缓急,每个人的观点肯定不一样。中国现代化报道课题组经过六年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现代化建设最迫切的问题有三个:

(2006-03-17 10:02:29)

[何传启]:

第一,全面提高我们的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而不仅仅是经济政策;

第二,是全面提升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结构,而不简单是城市化;

第三,是快速提升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2006-03-17 10:03:00)

[何传启]:

显然这三个关键问题是一个宏观的问题,怎么做呢?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觉得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的话,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提出了经济现代化路径图,《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出了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解释了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直接在中国网上阅读我们的电子版报告。

(2006-03-17 10:03:43)

[网友:可可 ]:

两会期间,国家的发改委主任马凯就“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答记者问时提到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将超13000元,而您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提到的是2050年中国最低月薪1300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是不到13000元人民币,这两个数据是不是有矛盾?

(2006-03-17 10:04:52)

[何传启]: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城镇居民收入和最低月工资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所以,从数据上来看,没有矛盾。城镇居民收入是指城镇居民人均的总收入,因为人均总收入包括两块,一个是工资收入,第二是其他的收入,比如投资、利息的收入。而最低月工资是指政府规定的最低的月工资标准,也就是说城镇居民里最低收入者的月工资。所以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

(2006-03-17 10:05:41)

[何传启]:

关于“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将达到13000元”的预测,我认为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大家可以看到,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0493元;马凯主任讲,2050年城镇居民收入达到13390元。这就是说,如果马凯主任没谈物价系数的问题,就是说在未来的五年内,城镇居民收入要保持年均5%的增长率,能不能实现?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因为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未来经济年增长率是7.5%,如果我们保持工资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推进的话,人均增长率也不应该低于5%,所以说马凯主任的预测是有可能实现的。

(2006-03-17 10:06:55)

[何传启]:

其次,关于“2050年中国最低月薪1300美元”,这是网上争论的焦点,我想借这个机会给网友们多讲几点:第一,“2050年最低月薪1300美元”的计算方法。第二,1300美元能不能实现。第三,最低工资标准有没有现实意义。

(2006-03-17 10:08:46)

[何传启]:

第一,目前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数据,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的政府制订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定这种最低工资标准有三种方式:一个是每小时的最低工资;一个是每周的最低工资;一个是每月的最低工资。我们通过系统的比较,进行统一的换算,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进行统一换算,这80多个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根据其中的14个有数据的发达国家的资料显示,2003年的时候,这14个发达国家平均的最低工资是1290美元。

(2006-03-17 10:09:18)

[何传启]:

根据我们对世界现代化300年历史比较研究,中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是50年左右。也就是说,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最低月工资标准和2003年发达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基本持平,也就是2050年的时候,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是1290美元左右。

(2006-03-17 10:11:05)

[何传启]:

而我国根据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到2050年要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个指标就是最低工资也应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就以1300美元作为我们2050年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是下限,不是上限,这是合理的推理。

(2006-03-17 10:11:54)

[何传启]:

第二,“2050年最低月薪1300美元”能否实现?这个问题争论很大,我们认为不改变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如果沿用原来的做法,这个标准实现的可能性只有20%。显然,这是不可接受的。

(2006-03-17 10:12:46)

[何传启]:

所以,一个标准能不能实现,就要通过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这个标准能不能实现:第一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二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是不是比较的合理;第三就是社会能不能形成提高社会公平性的广泛的共识。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话,这个标准就可以达到了。

(2006-03-17 10:13:21)

[何传启]:

我们算了一下,目前我们最低工资不一样,2001年最低的大约是23美元,如果要达到2050年的1300美元,我们就需要使最低收入标准保持年均8%的增长率,所以这还是有难度的。

(2006-03-17 10:14:51)

[何传启]:

但是大家再想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工资增长也比较快。我讲一个例子,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起薪不到40块钱,现在根据网上的资料显示,目前北京的大学生起薪已经在1500元左右,20年里增长了很多倍。如果能够保证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长同步的话,是有可能实现的。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了2010年、2020、2030、2040年和2050年最低月工资的标准的建议标准。

(2006-03-17 10:15:17)

[何传启]:

第三,讨论最低月工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关于中国社会现代化,我们提出了36个监测指标,最低月工资标准就是其中的一个指标。大家知道,目前中国收入的分配不公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贫富差距在持续的扩大。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的话,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而事实上现在一些中国的白领月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了,相当于1300美元。

(2006-03-17 10:16:10)

[何传启]:

我们设想一下50年以后,中国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比50年前中国白领的月收入还要低,那么中国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性会达到一个危险的程度,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2006-03-17 10:17:03)

[何传启]:

所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最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中国分配的结构,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而事实上,国际上也是把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一个政策杠杆,所以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006-03-17 10:18:18)

[网友:春天 ]:

您曾经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地区排名”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您这个排名是依靠什么为标准的?作出这个排名的意义是什么呢?

(2006-03-17 10:18:41)

[何传启]:

首先,我们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完成了对世界131个国家1950-2003年53年的社会现代化评价,同时也进行了全国34个地区,从1970-2003年33年的社会现代化进程评价。这两个评价的模型是一样的,评价的标准也是一样的,评价的方法和指标都是一样的,和世界是一个模型。所不同的是数据来源不同,对131个国家的数据全部来自世界银行,中国34个地区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03-17 10:19:15)

[何传启]:

关于中国地区社会现代化的排名,完全是根据各个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评价结果进行的。评价的数据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的,24个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与世界社会现代化评价是一样的,评价的计算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我们只是将评价结果反映出来。

(2006-03-17 10:20:17)

[何传启]:

第三,排名不是目的,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才是意义所在。只有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国情、认识地区差距,认识我们的水平所在,才能作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决策。

所以排名的意义是给各个地区做决策的时候提供参照。

(2006-03-17 10:21:27)

[中国网]:

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城市之间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地方经济发达的水平不是很高,可是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却相当高,这是为什么呢?

(2006-03-17 10:22:01)

[何传启]:

这个问题跟现代化的规律有关,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有什么规律?

首先,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进行了300年,而实际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做了50多年。到目前为止,关于现代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现代化有三层含义:一个是现代化的政策解释;第二个是现代化理论解释;第三是现代化 的口语解释。对现代化的解释,凡是好的、先进的、发达的就是现代化,这是一个习惯用语。

(2006-03-17 10:22:27)

[何传启]:

而正常的含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国50年代讲的是工业强国,60年代是四个现代化,80年代的时候是讲现代化前进。不同的学者研究的方法不完全一样,所以不同的学者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我们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我们认为现代化是高端综合和动态的概念,有四层含义:

(2006-03-17 10:25:04)

[何传启]:

第一,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2006-03-17 10:26:23)

[何传启]:

第二,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21世纪的400年里,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向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2006-03-17 10:27:28)

[何传启]:

第三,现代化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全球竞争,它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

(2006-03-17 10:28:33)

[何传启]:

第四,现代化具有绝对和相对、国内和国际等两个视角,现代化的国内变迁是绝对的,国际比较是相对的。

(2006-03-17 10:29:20)

[何传启]:

其二,世界现代化具有普通的特征和规律,它遵循的进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结构稳定性、地位变迁等10个基本原理。根据这些原理,不同的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也是进程不同步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表现不一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符合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2006-03-17 10:29:46)

[何传启]:

其三,经济现代化也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经济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包括两次经济转型、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增长、经济福利与国内公平的改善、经济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变化。

(2006-03-17 10:31:03)

[何传启]:

其四,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社会领域的一次社会变迁,包括两次社会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社会福利和国内公平改善、国民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和国际地位变化。所以它都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

(2006-03-17 10:31:30)

[网友:一面红旗 ]:

80年代是经常提到四个现代化,后来怎么不提了呢?和现在说的现代化有什么区别吗?

(2006-03-17 10:32:45)

[何传启]: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在不断往前推进,同时也说明了中国领导人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的升华。因为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时候,我们讲的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讲的是四个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反映当时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2006-03-17 10:33:41)

[何传启]:

80年代的时候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小平同志访问了美国和日本之后,发现如果按照原来想的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看来是实现不了。我们后来也计算了一下,我们2000年的时候第一次现代化的程度是实现了76%,我们原来讲的现代化只完成了四分之三,这是一个背景;第二个背景,小平同志也认识到了,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工业、科技、国防,还有教育、经济、 社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于是,他就把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80年代末国民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从2010年到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把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往后推迟了50年。

(2006-03-17 10:37:53)

[中国网]:

我们看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缩小地区性差异的问题,现在中国东西部地区现代化差距有多少年呢?

(2006-03-17 10:39:21)

[何传启]: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地区差距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现在。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都有地区的差距。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分布不均衡原理,这种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世界不均衡,不仅存在国家之间,也存在地区之间,所以对地区的差距我们要理性的面对。

(2006-03-17 10:40:11)

[何传启]:

第二,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是我国发展不平衡德性突出的特点,而且差距在扩大;预计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才会进入到一个转折点,地区的差距开始缩小。但是目前我国地区的差距在不同的领域反映不一样。我讲一个例子,人均预期寿命东部系差距是20 年左右,城市化水平相差10年左右,人均GDP相差10多年,劳动力结构相差10多年。2004年浙江人均GDP是青海的4倍,所以地区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

(2006-03-17 10:43:01)

[何传启]:

第三,根据国际经验,缩小地区差距有三种办法:一个是加速人口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第二,调整我们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的结构。中央政府的投资要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第三,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解决。同时发展教育,寻找合理的发展路径也是一个办法。

(2006-03-17 10:45:51)

[中国网]:

何主任,我们看到您在说到经济转型的时候提到了“知识经济”,我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点?

(2006-03-17 10:47:04)

[何传启]:

这个问题很好。知识经济比较有影响力的报告是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表组织发表的《经济与知识基础的报告》,后来人们简称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在人类文明长河里扮演什么角色呢?不同的人认识不一样,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等四个阶段,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就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在21世纪末就能完成。

(2006-03-17 10:47:34)

[何传启]:

很显然,21世纪末不是人类文明的重点。22世纪人类文明还有新发展。知识经济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至于以后的阶段是什么经济,需要专门研究。

(2006-03-17 10:51:02)

[何传启]:

关于中国知识经济将来会有什么特点,因为目前知识经济尚在发展之中,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的知识经济有什么样的特点:

(2006-03-17 10:52:15)

[何传启]:

劳动生产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结构实现知识化,也就是知识劳动者的比例会超过50%,知识产业的比重会超过50%,而农业劳动力的下降到4%左右。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会基本消失,而工人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将基本的消失。

(2006-03-17 10:52:39)

[中国网]:

生活方式有哪些变化呢?

(2006-03-17 10:53:19)

[何传启]:

当然是革命性的。比如居住的方式、工作方式、日常生活、预期寿命、社会保障、信息化、教育和文化生活变化等。到2050年,中国的大学普及率、信息普及率、城市化超过80%,而郊区化50%左右,社会保障的覆盖率100%。同时出国旅游率在50%左右,就是说中国人民将能享受到比发达国家目前的生活水平更高一点的生活质量。

(2006-03-17 10:53:33)

[网友:海浪 ]:

根据1990-2002年均增长率预测,我国将在21世纪后50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21世纪末到来?

(2006-03-17 10:54:31)

[何传启]:

回答是肯定的。21世纪将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我们有三个假设:

第一,21世纪没有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二,世界未来的速度与过去50年的平均速度基本持平,或者与1980-2002年的平均速度基本持平;

(2006-03-17 10:55:08)

[何传启]:

第三,假设中国未来速度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速度基本持平,或者与1990-2002年平均速度基本持平。如果满足这三个设想,同时中国采用现代化的运河战略,那么我们将大约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小平同志的目标;

(2006-03-17 10:55:44)

[何传启]:

在21世纪末进入世界前20名成为发达国家,完全实现现代化。而实现现代化的那一天,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那一天。

(2006-03-17 10:56:18)

[何传启]:

同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我们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反复强调,中国现代化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按照世界历史经验,一个欠发达国家100年实现现代化的概率约为0.2%-1%;中国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6%,210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6%。显然,中国现代化不能依赖于国际经验。

(2006-03-17 10:57:08)

[何传启]:

事实上,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因为目前中国人口超过13亿,而发达国家总人口约为10亿,西欧16国人口约为4亿,美国人口不到3亿。我们现代化的任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超过了西欧的3倍和美国的4倍。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就能实现现代化,现在虽然发达国家也在研究现代化,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发达国家的学者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的问题只能靠中国人解决。

(2006-03-17 10:57:55)

[何传启]:

总而言之,我们要实现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搞清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必须加强现代化研究,寻求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样才能成功。经过我们六年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战略和路径图,这是我们研究后提出的一个建议。

(2006-03-17 10:58:49)

[网友:社会活动家 ]:

现代化是国家规划的大战略,是不是只与政府有关,老百姓怎样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中去呢?

(2006-03-17 10:59:35)

[何传启]:

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网友的想法。有些人认为现代化和自己没有关系,其实这种看法不全面,因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用具体的话来说,就是中国13亿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发达国家的人民所享受的生活质量,包括你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甚至你的政治生活。

(2006-03-17 11:00:06)

[何传启]:

要全方位的享受发达国家的人民享受的生活质量,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是一方,市场是一方,老百姓是第三方,我们学者是第四方。我们的职责是把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基本特征揭示出来,把对我们的启示传达给社会,政府要选择适合现代化的路径,社会的成员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抓住现代化的机遇。

(2006-03-17 11:00:53)

[何传启]:

事实上,孙中山先生就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每一个老百姓,如果你顺应了现代化的潮流的话,你就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抓住历史的机遇。如果你没有顺应现代化的潮流的话,往往是事倍功半。

(2006-03-17 11:01:37)

[中国网]:

要实现现代化,国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在科学的普及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请问何主任有什么建议?

(2006-03-17 11:02:23)

[何传启]:

这要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是国民教育体系,我们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提出,建议中国在2020年之前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2030年以前普及12年免费义务教育,2040年以前普及高等教育。也就是说,让每一个中国的适龄年轻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006-03-17 11:02:56)

[何传启]:

第二,对我们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要进行改革,大幅度提高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的含量。这样使我们年轻一代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

(2006-03-17 11:03:30)

[何传启]:

第三,加大科学普及的力度。不仅是年轻一代要掌握科学知识,包括我们的成年人、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社会公众,我们企业的员工,都要掌握科学的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这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2006-03-17 11:03:50)

[中国网]:

您刚才也提到了,在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发布前期,中国网做了很多报道与内容的刊载,一份普通的研究报告引起这么大反响,您当初预料到了吗?

(2006-03-17 11:04:31)

[何传启]: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中国网的系列报道,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对我们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你们的工作增加了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了解,增加了社会各界对现代化的认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没有社会大众的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006-03-17 11:04:48)

[何传启]:

第二,报道引起社会的反响,我们认为属于正常范围。有两个理由:一个理由,因为现代化是我们国家的目标,是中国几代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希望,所以每个人都要了解;第二,今年的报告是以社会现代化研究为主体的,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保险、收入、交通运输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利益所在,所以它引起社会反响是非常正常的。

(2006-03-17 11:05:25)

[何传启]:

第三,2006年的报告是我们的第六份报告,要积累效应,报告的影响逐步的扩大,这也是正常的。

(2006-03-17 11:06:08)

[中国网]: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历程,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研究项目,更应成为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中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才能让我们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

非常感谢何主任,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2006-03-17 11:06:23)

[何传启]:

谢谢中国网,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2006-03-17 11:07:02)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