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何传启,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
主持人:赵彦,科学编辑
何传启(中国发展门户网图)
何传启简历
1962年生,湖北武汉人,著名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2005》,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按贡献分配理论等。1985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本、合著8本和译著1本。详见:www.modernization.com.cn/ccmrhe.htm。
主持人:
今天,我们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在线特别高兴请到了我们国家著名的科技战略专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者,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教授,就中国的未来现代化之路该如何走这个问题,来在这里进行讨论。我们现在开始正式的访谈,也特别欢迎感兴趣的网友提问。
何传启: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
我们知道,大家一直非常关注的2005年度中国现代化报告已于2月18日正式对外发布,到现在正好是一个月还多了两天,何教授,请你说一说人们对今年的年度报告反响如何?
何传启:
今年报告的反响已经超过了前四期报告。我们现代化报告2004发布以后,新华社发了新闻通稿,全国170多家媒体采用。今年的报告发布以后,到目前为止,网上相关的报道已经超过6000多篇。
归纳起来说,今年的反响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闻媒体的反响很热烈。国内国外的媒体,迅速做了广泛的报道。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反响也比较大,特别是关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赞成的有,质疑的有,批评的也有。总而言之,引发了中国人对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再思考。第三个方面是学术界的反响应该说是比较积极,也比较谨慎。在2月18号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报告给了高度评价,会后有很多单位来购书,提出开展合作研究。大家知道,现代化既是我们国家的国家目标,也是我们国家人民的最大希望,关于现代化的研究,它自然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今年报告的反响是非常正常的。
主持人:
我想在理论界或者科技界大家对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早有知晓,作为更广层面上讲,特别是大众层面来说,人们对整个理论并不是特别得熟悉,所以说我们先请你回答整个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要点,我想问一下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这个Idea在你的脑子里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怎么能让我们老百姓都能够理解呢?
何传启: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朋友都提过类似的问题,今天我愿意就这个问题发挥一下。关于现代化的研究,要回溯到8年前。
在1997年5月,科学院和原来的国家科委在香山举办香山科学会议,讨论中国科学发展战略。那次会议是由原国家科委主任徐冠华院士主持,周光召院长做了报告。周院长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展条件差别很大,我们不可能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要走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换句话来说,就是采用传统工业化模式,中国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怎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呢?
其实周院长的讲话与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很相近。早在1987年,小平同志就认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所以修改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设想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是说中国在2050年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50年后,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会很大。既然采用传统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中国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早在1993年—1995年,我在美国工作,我那时候就注意到一个现象,我在美国的同学他们一年的收入是当时我在国内一年收入的40多倍。我的同学他在美国做科研,我在国内也做科研,大家都做相似的工作,为什么美国工作的收入就比我们多40多倍?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13亿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人人享有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显然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过去的理论回答不了,如果没有重大理论突破,我们也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关注这种理论研究,寻求理论的突破。
在当时,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欧美社会学界,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后现代和新现代化;在经济学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知识经济和新经济;而在科技界一个热门话题,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这些新观点有没有道理?现在,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新观点,并不是每个观点都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所以,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这些观点之间有没有相互联系,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有什么启示等等。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就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我们在1998年4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知识经济与中国现代化”这么一篇文章;同年6月,在《科技导报》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