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
有没有第三次现代化呢?
何传启(中国发展门户网图)
何传启:
这个问题很好,我把第四个问题讲完以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它提出一个综合现代化的概念。就是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怎么办?可以选择一条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形象的说,就是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挖掘一条人工运河,采用这种所谓的运河战略,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总而言之,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包括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而其中,它所讲的第一次现代化就是经典现代化,它讲的第二次现代化,包括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再现代化、多元现代性等主要内涵,但是又有新的发展。其中,后现代化可以看成是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阶段,而生态现代化、再现代化、多元现代化,可以看成是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侧面;综合现代化,可以看成是现代化的第三条路径。所以,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现代化理论,它与其他的现代化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大厦。
借此机会,我也要对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先行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没有他们的开拓,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工作。
刚才网友提到,有第一次现代化,有第二次现代化,会不会有第三次现代化?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它源于第二次现代化的结果。如果第二次现代化结束以后,世界发展水平,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基本持平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第三次现代化了,因为都一样了,往前发展就好了。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和发展趋势来看,在21世纪里面,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也就是说21世纪末的时候,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占60%左右,进入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也就50多个,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而第二次现代化可能正在做。这样一来,那些已经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他不会停下来,还会往前走,也就成了新的世界前沿。有了新的世界前沿以后,其他的国家还会去追他。也就是说,如果21世纪末,世界不能大同,22世纪就有可能出现第三次现代化。
主持人:
在一般人一谈起你的理论来,就觉得这是人类整个社会发展,是人类命运,跟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曾经别人说有种“高”和“漂”的感觉,您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用大家更能理解的话,假如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个人来说能体会什么,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对我们个人的具体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何传启:
“高”和“漂”会引起人们很多的联想。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她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同时应该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虽然我们目前是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水平差距很大,但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需要站在世界前沿进行思考,需要站在人类文明的山峰上环视四周,寻找自己的路径,做出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在21世纪的一个伟大民族。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确确实实是关于人类文明和现代化的一种理论,它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400年或者更长的一段历史。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它都会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到底怎么走,我们国家现代化水平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思考的时候,得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首先,在国家层面思考的时候,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包括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如果具体来说,我想不妨以长江流域的发展为例。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目前长江流域的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
大家想一想,在长江上游,部分地区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痕迹。例如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有一个所谓的女儿国,当地的少数民族摩梭族,仍然保留母系社会的生活习惯。人类学家告诉我们,母系社会是人类一万年前的一种生活习惯,是原始社会后期的社会形态。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一些少数民族仍然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大约是人类社会4000年前的生产方式,就是新石器时期的生产方式或者原始社会后期的生产方式。大家看看,在我们长江上游,确确实实还有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
而到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仍然是农村地区,这些地区仍然采用农耕方式,千百年来,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包括我的老家湖北省黄陂县也是一个农村,他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牛耕人扛,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农经济仍然在静静的延续,这些地区具有农业社会的特点。我们目前60%的人生活在农村里面。
到长江下游的时候,比如说在江苏的南部,苏南,城市已经连片,它具有工业社会的性质。从南京、常州、无锡到苏州,它的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已经形成,工业社会的特点已经基本具备。
再往下走,就到长江的入海口,就是上海。上海在干什么?正在发展新经济,它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工业占GDP的比例是持续下降,从70%多降到40%多,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工业化。同时上海将纺织工业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转移到周边地区。他自己在发展什么呢?发展金融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
我们把长江流域的四个阶段连起来看看,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的典型代表,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都有,就像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从长江的上游奔腾而下,走云南过武汉,经南京到上海,然后走入大海。我们把这个现象就叫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很显然,目前长江流域是两次现代化并存。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其他理论解释不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能够解释长江流域的现象,也能预示长江流域的未来,而且为国家和长江流域地区制定现代化战略提供了一种理论选择。很显然,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同,他们合适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模式也应该有所差距,不能一刀切。这个理论的意义就非常明显,这是以长江流域为例。
我们再去讲讲这个理论对于个人考虑的时候,它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它关系到我们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个话很抽象,我不妨以我自己为例,来说说我是怎么转变的。我本人是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位于武汉市的东北方向,在木兰山脚下的一个小农庄里面。虽然我们村庄离武汉市有70公里的路程,但是我16岁上大学以前我没有去过武汉。根据传说,我们木兰山就是我们国家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乡,目前山上有花木兰的雕像,每年参观人流很多。每年从武汉市来的男男女女游玩的时候,我们村的孩子非常羡慕,就梦想我们能不能过城市的生活,我们能不能自由的来来去去。向往城市生活,就是我们小时候一个梦想。他让我们整个生活发生了转变,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城市生活以后还有生活质量提高,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我们城市人口仅占40%,我们60%的人生活在农村里面,我们还8亿人生活在农村里面,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第一个含义。1979年我考上武汉大学生物系,大学四年里头,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农村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1983年我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来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以后,我就发现北京和武汉还有很大差距。也就是说,哪怕你进入城市以后,并不意味着你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如果生活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发达国家水平是指60年代而言的那种水平,还不能算第一次现代化,因为60年代发达国家人均的收入是120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000多美元,因为它有个通货膨胀率。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完成经典现代化。第一个阶段的巨大变化。
再看看第二阶段。1992年我正好第一次出国,到美国参加国际农业科技会议,来到美国中部的一个州,叫艾奥瓦州,这个州的现代化水平并不高,它有9%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它现代化水平在美国50个州里面排30多名,中等偏下水平的州。会议中间,我们自己去参观美国的一些农场,美国的一些小镇,自由参观。我们到了一片小镇以后,看美国农村的小镇,它自然如画的风景,别具风格的建筑和商店,联想到我们武汉市的脏乱差,反差非常之大,当时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我们的感受,就是非常震惊。武汉是中国的一个大城市,尽管是这样,它与美国农村一个小镇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也就是说,目前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了第一次现代化,远远超过了工业社会。1993年,我再次来到美国,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工作,从美国中部农业州到美国首都,我在中国,也是从中国的中部武汉到北京,两者非常相似。到了美国以后,当时美国政府正好提出一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美国人率先向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我就很感兴趣了,美国人现代化水平到底有多高?于是就进行系统比较研究,我才真正理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两个数据说一下,1990年美国人均收入是当年中国的70多倍,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80多倍,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完成工业化,90年代它已经进入到知识社会时期,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从城市社会向信息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就是第二次现代化。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首先要成为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人,否则你就没有竞争力;然后还要成为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人,否则你就没有国际竞争力。所以现代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否则你很难参与全球的经济竞争,你也很难享受发达国家人民所享受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