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人们分析问题,总是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视角。那个体制是什么体制呢?实际上,暗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或者全民所有制。体制外,就是指市场经济体制,或者非公有制经济。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摧毁,计划也变成了规划。
那么,什么是公平的就业体制?即劳动权利受到高度保障,真正做到同工同酬,没有歧视,没有排斥,没有侵害。这个就业体制包括:公平就业政策和服务、就业管理组织、劳动力市场机制、劳动执法和就业监察机构等。
29年来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如果说过去的就业不平等是不同所有制单位间就业地位的不平等,现在正在向全面合同制转变。过去就业地位畸高的部门在下降,过去就业地位畸低的部门在上升,这个大趋势是值得可喜的。
但是,现实中反映不公平就业的体制的现象依然不少:
据报道,2007年3月28日,在广州某麦当劳餐厅兼职的大学生小陈投诉:“政府规定兼职工每小时有7.5元工资,麦当劳却明显违规,每小时只发4元工资,这样太不公平了!”经调查发现,以广东省规定的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来核算,洋快餐企业则违规给劳工少发放每人每小时少则1.7元,多则3.5元的工资,而本应为兼职工购买的工伤保险也成了空白。
另据《中国教育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报道,1995—1999年的制造业,每个劳动力的成本,中国是729美元,相当于美国1/40、韩国的1/5、泰国的1/4,甚至比印度还低。还有材料反映,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每小时不到60美分,不到英国一般性工业部门工资的1/20……
消除体制内外就业差距,建立更加公平的就业体制,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能不加以重视的重要课题。
体制内外悬殊,根子在二元制社会结构
体制内、体制外,有编制、无编制,同样的劳动,不同的报酬福利待遇。由此衍生的身份歧视、就业歧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个不谐的音符。就业歧视产生的间接原因在于传统等级制度下的意识观念残余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某些缺陷。特别是身份歧视,我国的身份歧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等级观念残余的影响,以及各种历史因素所形成的二元制社会结构所致。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无论是从总体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劳动力都处于过剩的状态,就业的“买方市场”格局使得劳动力提供方处于弱势地位,导致求职艰难,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短板”;加上我国在职业准入标准方面的法规化程度较低,导致需求方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以享有用工自主权为借口,随意抬高准入门槛,甚至刁难求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