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六学子调查千名大学生就业
调查显示:不再有人期待月薪五千“二本”就业率不如“三本”
资料图片:3月4日,参加招聘的女大学生在北京市毕业生就业市场排队等候入场。当日,北京市2009年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在北京市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虽然已加入“保研族”,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马宝鹏还是对找工作产生了好奇。这名在学院团委担任“就业助理”的大学生很想知道,传说中的金融危机,离同学们到底有多远?
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马宝鹏和5名南开学生到天津14所大学开展调查,完成了一份64页、4万余字的《金融危机下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在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家周立群的指导下,学生们还将调查报告送到了天津市领导的办公桌上。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课题组由马宝鹏、赵昕达、米坤义、王琳卡、杜德瑞、郝博渊6名同学组成,他们来自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均为三、四年级本科生。
就业难是金融危机惹的祸
问卷调查是在2008年12月中旬开展的。
南开大学课题组向当地14所学校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发放了1240份抽样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31份,有效率为 83.15%。
为了反映问题更加全面,他们从各类院校和各个专业选取的样本比例,均符合这一届学生当初的招生分布情况。
其中,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即俗称的“一本”,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城建学院、天津农学院是普通院校,即“二本”,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属于独立学院,即“三本”。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在金融危机前的毕业规划、金融危机对就业预期的影响等。
截至2008年12月,受访者中有6.98%的学生已经保研,考研的占27.93%,考公务员的占8.24%,准备出国的占7.08%,找工作的占43.26%,创业的占5.43%,其他去向的为1.07%。
课题组将就业学生分为“已签约”、“未签约”、“未找到工作”3类,一是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二是得到用人单位的接收意向,但尚未签约,三是尚未得到任何用人单位的接收意向。
截至调查时,446个就业学生中“已签约”25人,占5.61%,“未签约”55人,占12.33%,“未找到工作”的有366人,占82.06%。在这些学生中,就业难已经成为共识,93.94%的人认为找工作“非常困难”、“比较困难”或“一般困难”。
而在就业困难原因的调查中,被认为最多的依次是“金融危机影响”(64.35%),“毕业生人数太多”(63.23%)、“所学专业受限”(33.86%)、“就业信息不足”(31.61%)、“个人能力限制”(28.48%)、“其他原因”(2.24%)。
课题组认为,由此可见毕业生人数太多使得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缩减用人计划,是学生眼中导致就业困难的普遍原因。将“毕业生太多”和“金融危机影响”列为最主要原因的,分别占32.29%和32.06%。
根据调查,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就业方向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因而这些学科的学生普遍认为就业难的罪魁祸首是金融危机。其他学科的学生则由于就业方向等原因,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
不再有人期待5000元以上月薪
课题组发现,金融危机之后,改变毕业规划的学生有186人,占保研学生之外人数的19.40%,平均每5个人就有1个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做出了改变。
这些同学中,除了家庭或同学朋友影响、个人兴趣变化等因素带来的改变外,选择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改变毕业规划的比例最多,达到53.48%,并有45.99%的学生把金融危机作为他们规划改变的头号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后,学生中考研的比例增加了2.92%,打算出国的比例减少了1.46%,自己创业的比例减少了1.35%。考公务员和有其他打算的比例略有增加,而找工作的比例只是略有降低。
马宝鹏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待金融危机对毕业规划的影响,并且在心理上较好地承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客观上仍然迫使部分学生改变了毕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