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农民生活实现了第一次跨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率先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徘徊局面,得以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量增加,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农民收入迅速增长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1981年超过200元,1983年超过300元,1986年超过400元,1988年超过500元,1989年突破600元,达到601.5元。与1949年相比,1989年农民收入增长了12.7倍;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4.5倍,年均递增28.5%,远远快于前30年年均递增4.4%的速度。在收入普遍增长的基础上,富裕农户越来越多,到1989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1000元的农户占40.4%,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的农户占12.9%。
在纯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现金收入也迅速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处于半自给的状态,农民的现金收入很少,占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下,农民改善生活的能力低下。1978年这一比重为41.9%,1989年提高到70.8%,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
(二)农民生活实现第一次重大跨越
恩格尔系数是从消费结构反映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制定了贫困与富裕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统计资料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实现了两次重大跨越。1984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9%,实现生活质量的第一次重大跨越——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
(三)农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农民生活迅速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的重大跨越,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生活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8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73.8元,比1978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长18.2%,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62.3元,比1978年提高一倍,年均增长12.8%。
食品消费数量大幅度增加。1984年,农民人均消费:粮食267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0公斤,其中细粮209公斤,增加了70公斤;食用油4公斤,增加一倍;肉类10.6公斤,增加4.8公斤;蛋类1.8公斤,增加1.3倍;鱼虾1.7公斤,增加一倍。
住房面积迅速扩大,质量提高。1984年,农民人均住房支出达到32.1元,是1978年的8.7倍,年均增长43.3%;人均住房面积1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5平方米,年均增加近1平方米。住房质量也明显改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的住房占50.8%。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过去农民梦寐以求的“四大件”进入了农民家庭,代表更高消费水平的电视机也逐步进入农民家庭。1984年,每百户农民拥有的自行车为74.5辆,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缝纫机42.6台,增加了0.8倍;钟表151.5只,增加了1.2倍;收音机61.1台,增加了0.8倍;电视机(主要是黑白电视机)7.2台,而1979年仅0.4台,可以说是从无到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