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饱到宽裕型小康的巨大飞跃(下)
服饰革命,餐桌革命,住房革命……百姓收入提高了,购买能力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次次巨大的革命发生在百姓的衣柜里、餐桌上、房子里、车子中。
衣:从单调到品牌时尚
“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当时流行喇叭裤。”建市时,苏先生20岁出头,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他也追求时尚,他们单位1987年组织外出旅游的集体照上,男士十有八九穿喇叭裤、白衬衫。“衬衫面料是的确良,只有长袖的,当时穿上一件这样的衣服感觉特好。”
苏先生告诉记者,喇叭裤、套裙之类比较时尚的衣服,都是海外带进来的。“现在衣服面料越来越高档,我身上穿的这件是纯棉的,什么莱卡、天然彩棉等高档面料层出不穷,与20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洪先生则表示,市民服饰一个重要变化是开始注重品牌。以前孩子多的家庭,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到老幺,到最后还可以送给亲戚的小孩穿。现在市民不管老少,都开始讲究品牌,泉州街头的品牌专卖店鳞次栉比。
食:从吃饱到吃得有营养
苏先生的母亲今年60多岁,在厨房劳作三十几年。老人家乐呵呵地说:“二十年来,厨房变化大啊。”
酸菜缸换成电冰箱。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泉州市民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大酸菜缸,腌着酱瓜、萝卜、芥菜等,每天抓一点配稀饭,一缸酸菜吃好几个月。如今厨房越来越现代化和高档化,大酸菜缸被冰箱淘汰了,随时打开冰箱都有时令蔬菜、新鲜鱼肉。
餐桌丰富了。以前不要提九节虾等海鲜了,肉都难得吃到.每次家里来客人,上菜市场割一块肉,吃饭时都盛到客人碗里。如今营养和健康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市民讲究科学搭配,象征苦日子的野菜和粗粮成了市民的天然食品。
下馆子的人多了。以前就算是结婚这样的大喜日子,都是在家里请,自己操刀,里外忙碌,累得半死。如今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很多市民选择到宾馆酒楼就餐。
住:从有房到住好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泉州人讲究“建业”,特别是有自己的房子。
家住丰泽新村的退休老教师老林告诉记者,建市初期,住房以自建的平房为主,还有一部分单位房和刚出现的少量商品房。当时他们一家几口人挤在五堡街的旧民房里,现在这样的套房,当时想都不敢想。现在住的小区有配套的菜市场、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绿化也很不错,有空在阳台浇浇花,生活过得很惬意。
我市的住宅建设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逐步转变到注重生活的环境质量、功能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的提高上来,园林式、亲水型等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星罗棋布。据统计,我市城镇居民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92年的16.78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34.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5年的13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45.85平方米。
行:从“不敢想”到出境游
“20年前,泉州人连国内景点都没有玩过,出境游更是想都不敢想。”市旅游局副局长黄庆祥说。20年前,泉州还没有开展国内旅游,旅行社只负责接待来泉州旅游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如今,泉州人的自驾游、生态休闲游、乡村游都火起来了,出境游更是一年比一年火热。
市区温先生每年至少要出门旅游两次,他说,以前出去玩,是为了看景点而看景点,现在不同了,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除了观赏,还可以购物、娱乐,增长见识。温先生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才开始办理国内游,普陀山是第一条线路。当时泉州人到普陀山旅游,要先到福州马尾坐船到宁波,再到普陀山,需要花好几天时间。如今可以直飞,几个小时就可以到。
泉州人出游热情高了,泉州的旅游条件也改善了。20年前,全市仅有金泉酒店符合接待境外游客的标准,如今,星级酒店增加到了74家。旅行社也从1984年的2家增至92家,不仅改变了景点环境杂乱、设施落后的情况,还推出了不少特色线路,泉州人广迎天下客。(本版执行:曾聪虹黄宝阳)
|